公子羽在听到他的口音之后,就确认了他是中山人,自然也就没了戒备心。
易师却不这么认为,他手握七国长歌台,对细作、奸细这样的事情很是敏感。虽然说现在的公子羽还远没有达到要安排细作的价值,但小心一些总没错的。
易师仍然板着脸,问道:“你是中山哪里人?氏为何?名为何?为何会找到此地?”
这名憨厚的男子,先对易师行了一个标准的中山礼后,一五一十道:“小的中山苦陉人,乃是中山卫氏一族人!名彘!……”
卫氏是中山的大氏族,中山武公复国之后,拿下苦陉,便是把中山国几大家族的各大分支迁往新地,这是用氏族的力量来巩固领土。所以苦陉是有卫氏一族的人的。
卫彘说得没有一点疏漏,至于他是怎么到达滕国九霄宫来的,这还得从魏大夫李悝治理中山说起。
李悝是战国初期最具代表性的法家人物。
魏文侯夺得中山之后,封太子击于中山,派乐羊驻守中山,派李悝治理中山。
也就是说,中山实际上已经是太子击的封国,乐羊以武压中山,李悝用法治理中山。
李悝在中山推行法度,使中山人守法的同时,也肩负收中山赋税的任务。
这一点要说明一下,魏文侯封太子击在中山,是出于巩固太子击的储君之位,并不是说整个中山都是太子击的食邑。名义上是太子击的封地,实际上,中山每年的赋税都有李悝收缴,而后归于魏国。
李悝推行法度,在中山的每个城邑都制定了比较严苛的律法。为什么要用严苛这个词呢?因为对中山民众来说,魏法是有明文规定的,这让习惯的中山国君和贵族世家的口头法度的中山人来说,这是非常之严苛的!
站在比较公正的角度上看这个问题,其实李悝法制中山,对于中山来说,是有利的。
公子羽之前在国策中就有这么一个提议,中山武公考虑到贵族阶级反抗比较强烈的原因,所以就把公子羽的提议给搁置了。
中山战败之后,中山贵族已是人丁凋零,原来很多大氏族在这场灭国之战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
所以李悝再来推行法度,反抗的声音有,但总不至于激起民变。
这无疑是帮了公子羽一个大忙,公子羽对此并没有什么怨恨。
卫彘是苦陉卫氏的族长,他对法度虽然抵触,但迫于生存,他不得不接受下来。
这不是他跳出中山的原因,他跳出中山的原因,还得说道苦陉县令季陌这里。
魏国夺下中山之后,大多都换了地方官员。因为这些官员大多都是中山氏族子弟他们地方,是不利于魏国在中山的统治的。
可这个季陌不一样,他不是氏族子弟,没有后台,而且比较了解苦陉的情况。
季陌在一番表明对魏国的忠心之后,李悝最终同意让季陌担任苦陉县令。
季陌这个人公子羽在了解不过了,这个人尸位素餐,中饱私囊无所不用其极,大肆收刮民脂民膏,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忠不忠心的,谁能让他发财,他就忠于谁。
李悝收赋税和中山收赋税方法大致相同,都是先定下赋税的量,而后把任务分配给每位县令,他们再规定的时间,把定下的量筹齐就好。
季陌是个人才,是个收刮庶民的人才。
他在任上三年,把苦陉弄得是民生载道,苦陉庶民是对他恨之入骨。可是这个季陌却是相当会拍马屁的一个人,他经常和驻守在苦陉的魏将勾搭在一起,有钱打钱一起赚。
苦陉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便在卫彘的带领下,激起了一场民变。
民变震动了整个苦陉,治理中山的李悝也发现事情的关键。
季陌见事情败露,直接把收刮到的钱帛交到李悝的手上。
当时他还洋洋得意地说:大人今年下的赋税任务,下官提前完成了。
那模样,像是再说,我提前完成任务,你应该给我封官才对。
李悝闻言,大怒,骂其鱼肉百姓,激起民变,后便把季陌革职了。
季陌虽然得到了严办,但是带领民众起变的卫彘是绝不会得到李悝的宽容的。
李悝不是中山人,他不想考虑中山人的是是非非,不管是谁对谁错,犯法必须严惩。
所以,卫彘便成了魏军追杀的对象。
好在卫彘在苦陉还有很多民众,在一干中山人的帮助下,卫彘这才得以逃出中山。
卫彘作为卫氏苦陉分支的家主,他曾听族中长老谈起过公子羽逃出中山的到别国避难的事情。但也是他这样的身份他没有资格知道更详细的消息。
卫彘一家老小还在苦陉,他是不甘心这么离去的。
公子羽没有跟中山贵族逃到太行山,据他猜测,公子羽一定是在外有所图谋。图谋无非就是复国。
不甘心的卫彘,逃到齐国之后,一路追寻公子羽的消息。
最后,还是在临淄城外的一间连绵十里的大酒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