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国内一度陷入混乱状态,几路人马都要来抢夺储位,其中,最后实力的,莫过于代善、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了。
要讲皇太极的这段血腥上位史,咱们就必须先来科普一个制度。什么制度呢?就是清朝的一项基本制度——八旗制度。
所谓八旗制度,是指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朝统治的根基,是基本国策。
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正式创立的。这里,咱们先介绍几个基本概念。
女真人素来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就会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任首领,进行集体狩猎。这种形式,叫做牛录制。领头的那个人,被称为牛录额真。所谓额真,就是主的意思,翻译为汉语,那就是牛录主。这个牛录额真,大约就和汉族的村长、族长差不多。
可别小看了这个牛录额真,按照规定,一牛录为三百人(以多尔衮为例,他最初手上有15个牛录,也就是说他手下的部众多达四千五百人,已经相当于拥有了一个旗五分之三的兵力了)。
由于八旗制度既是社会生活制度又是军事制度,因此在每个牛录额真之上,又设有甲喇额真,等同于汉军的参领,努尔哈赤规定,五牛录为一甲喇。而甲喇之上还有固山额真,也是一样的规制,五甲喇则为一固山。这个固山额真,就是各旗的旗主了,相当于汉军中的都统,地位是很高的。(像四大贝勒,基本都是固山额真,按照规制计算,他们手中的部众大约有七千五百人。)
八旗制度在1601年初建时,仅有三旗——黑旗、白旗、红旗。到了万历四十三年因归顺收服的部众越来越多,于是就从三旗增添到了八旗。
其中,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并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满洲八旗地位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应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
这种排法,与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当初努尔哈赤凭十三副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女真部落,从而建立了第一支部队,这支部队被他命名为黑旗。后来,在不断的征战中,他又收服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于是组成了新的一旗——红旗。
红旗建立后,努尔哈赤就将自己原有的黑旗交给兄弟了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红旗。再后来,他在与海西女真斗争的过程中又征服了哈达部,并将哈达的兵力悉数收编。这个哈达部人数众多,战斗力又强,可以自成一旗,于是他又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建立后,努尔哈赤就把白旗交给了长子褚英,由他出任旗主。
后来,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也被一分为三,成了正白、镶白和正蓝旗。旗主依次分别为:董鄂和合理、褚英长子和莽古尔泰。其中,莽古尔泰的蓝旗牛录最多,实力最雄厚。
舒尔哈齐被幽禁致死后,他手中的黑旗也被一分为三。其中,拥有25个牛录的正红旗被分给了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26个牛录的镶红旗则给了代善的长子岳托。(代善父子两个人就占了51个牛录,可见当时努尔哈赤对他的重视。)而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最终只得到了父亲原本黑旗的三分之一,成了镶蓝旗的旗主。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黄旗也被他一分为二,变成了正黄和镶黄旗两旗。
一开始,两黄旗(共65个牛录)是由努尔哈赤亲统的,后来,到了晚年,他就将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给了多尔衮三兄弟,每人15个牛录,其余的20个牛录则作为亲军由自己统帅。
当时,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后来,正白旗主董鄂和合理病逝,皇太极由此接替他,成为正白旗旗主。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儿晕?没关系,我们可以来算笔账,将努尔哈赤去逝当时各旗的军事实力列个数据:
镶黄旗—20个牛录,旗主:阿济格
正黄旗—45个牛录,旗主:多铎与努尔哈赤本人
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皇太极
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代善
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杜度、多尔衮(后空置、最后被夺)
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代善之子岳托
正蓝旗—21个牛录,旗主:莽古尔泰
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阿敏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努尔哈赤去世前后,国内的军事力量主要分为以下几股:代善父子的51牛录、多尔衮兄弟三人的45牛录、皇太极的18牛录、莽古尔泰的21牛录、阿敏的33牛录。其中莽古尔泰与阿敏虽跻身四大贝勒,但并不参与抢皇位的权利游戏的。因此其实就是代善、皇太极和多尔衮兄弟这三股势力在争夺皇位。
从中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