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自以为圆满完成任务、立了大功的孝庄回到盛京,等来了却是皇太极的冷落。他表面上虽嘉奖了她,实际上却开始在暗地里冷落她,很长时间没有再宠幸她。
不过,那时候海兰珠刚死也多长时间,皇太极兴致不高也正常,因此,孝庄也没往心里去,不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直到崇德七年,皇太极派她出去劝降洪承畴,她才意识到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已经产生一些不正常的变化……
这劝降洪承畴,还要从松锦之战中洪承畴被俘说起:
崇德六年,皇太极回到战场后,日夜兼行五百里,抵达锦州城北戚家堡。就此重新排兵布阵,将兵力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以断绝松山要路。
洪承畴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与此同时,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夺取了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整整十二堆!粮草一断,大惊,立刻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商议撤回宁远就食,并决定第二日一早就分成两路突围南逃。
谁知大同总兵王朴胆小怕事,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率先乘夜突围逃跑,结果各帅见状全都抢着逃跑,一时间场面混乱不堪,马步自相蹂践,发生了踩踏事件。
黑暗中,明兵们且战且闯,早已分不清是敌是友,各兵散乱,自相残杀。总兵吴三桂、王朴等人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人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则突围未成,只得困守松山城。
接下来,被困的洪承畴多次组织突围,但是兵少粮少,全都以失败告终。很快,松山城弹尽粮绝,全城都没有了食物。眼看着再不投降就要出现人吃人的惨祸了,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
于是,到了崇德七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盛京。
洪承畴被俘后,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见状,派出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但均被大骂而回。皇太极碰了一鼻子灰,却仍不放弃,还特意命最受宠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
范文程去了之后,洪承畴对着同是汉人的他大肆咆哮,骂他数典忘祖。而范文程则处处忍让,绝口不提招降之事,只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察言观色。两人聊天之时,梁上突然落下一块灰尘,掉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只见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好几次伸手拂拭,掸去灰尘。范文程见状心中大喜,但表面仍不动声色,继续与他闲聊,出来后则立刻回奏皇太极:“洪承畴不会寻死了。他对自己的衣服都如此爱惜,更何况是自己的身体性命呢?”
皇太极闻言深以为是,于是改变策略,在范文程、张存仁等的建议下,对洪承畴更加关照,恩遇礼厚,甚至不惜派出孝庄前去劝降。
那么,洪承畴究竟是谁?为什么竟有这么大的魅力,能让皇太极对他如此心念执着,甚至不惜血本也要留住他呢?
说起这个洪承畴,他还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万历二十一年,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他童年家境贫寒,11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并在每日清晨走街串巷进行叫卖。当时泉州才子洪启胤当地办村学,洪承畴每日卖完豆干,就会去学馆外听课,偶尔还会帮着学生们做作业、对对子。
后来,这件事被洪启胤发现了。他发觉洪承畴是个极有天份,而且抱负不凡的孩子后,决定免费收他为徒。于是,洪承畴重返校门。
洪承畴是个学习用功,博览群书的人。在宏启胤的帮助下,他认真研读了《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从小就立志要治国平天下,甚得老师的赏识。
洪启胤觉得他是一匹前途不可限量的千里马。他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这样的评语。
果然,他慧眼识人,万历四十三年,23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中举人。一年后,他又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被赐进士出身,从此踏入仕途!
年轻的他以为自己从此即将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没想到,等待他的现实与他的梦想有着巨大的落差……
起初,明廷授洪承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他在刑部一待就是六年。后来擢升浙江提学佥事,因才高识士,所选人才皆俊奇,为朝廷所器重,两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天启七年,又升迁至陕西督道参议。三十岁前,可谓官运亨通。
一年后,陕北爆发大型农民起义。明廷令三边总督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然杨鹤手中根本无将,情急之下,他只好赶鸭子上架,让文官洪承畴领兵出战。结果,临危受命的洪承畴竟然指挥军队斩杀了敌兵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这一下,顿时名声大噪。从此,他一个文官就开始干起了武将的活儿,原来的修身治国变成了投笔从戎、上阵杀敌!
这路子一走偏,就一路偏到了底,从崇祯二年披挂上阵,到崇祯十五年被俘,整整十三年,他一直在前线作战,并且迅速地成长为大明西线作战最优秀的指挥官。
李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