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战役发生在后金天命四年的二三月间,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此场战争,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后金天命三年正月,努尔哈赤趁着明朝党争激烈、防务松弛之际,决意正式对明宣战。
农历二月,努尔哈赤召集诸臣讨论用兵方略,安费扬古与皇太极等人共同献计,认为应先打辽东明军,后并吞叶赫部,最后夺取辽东,于是,努尔哈赤采用了他们的策略。
到了农历三月,后金加紧了动作。他们一边秣马厉兵、扩充军队,修治装具;一边派遣间谍,收买明将,刺探明军虚实。经过了认真准备和精心筹划,努尔哈赤最终于农历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师反明。
在七大恨中,他历数明朝对后金国的七大罪状,然后率步骑兵二万,向明朝发起了进攻。
起兵之初,抚顺城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所攻占。后金军势如破竹,一路袭占了抚顺、清河,还打算进攻沈阳、辽阳,但最终因力量不足,翼侧又受到叶赫部的威胁,于九月主动撤退。
抚顺等地的接连失陷,让明神宗感到事态严重。他立即派出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
然而,神宗虽有心杀敌,但却力不从心。当时,明朝国力已今非昔比。由于缺兵缺饷,大军无法立即行动,朝廷只能想方设法又筹集了二百万两饷银,同时从川、甘、浙、闽等省份抽调兵力,增援辽东;在外部则通知朝鲜、叶赫出兵策应。
就这样,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援军大部总算集结到了沈阳地区,然而此时,军中却仍是粮饷未备。在畏战情绪的挑动下,明军士卒逃亡现象时有发生。而将帅之间,更是互相掣肘,人心不齐。危难重重之下,明军的战斗力令人堪忧。
春去冬来,转眼又是一年。后金天命四年正月,努尔哈赤再次亲率大军进攻叶赫,并一口气攻占了二十多个寨子。他们一路攻城掠地,直逼叶赫的东西二城,完全没有要收手的意思,直到后来听说有明朝的军队来了,这才罢手后撤。
由于明朝朝廷财政紧张,无力长期供养辽东部队的作战,因此杨镐希望可以通过议和,以减低成本、减免损失。结果,他的计划却落空了。明朝派去后金商议罢兵的使者很快就带回了努尔哈赤的书信,在书信中,他断然拒绝了明朝的要求,坚持要战!
于是,到了二月,在明神宗的一再催促下,杨镐不得已,只得向后金发起了进攻。
讲到这里,又该是咱们的算账时间了。这一次,我们要来统计一下当时双方的兵力情况!
先从明朝说起,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各州府调集兵马情况如下: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发精骑约三万;
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处,发兵共约两万五千人;
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直隶,发兵共约两万人;
浙江发善战浙军步兵四千;
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数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
这样林林总总地加起来,明军本身的总数约为八万七千人。在加上与海西女真叶赫部的一万人,朝鲜军前来支援的一万三千人,总计共十一万人。
那时候打仗都讲究个虚张声势,希望在战前就从气势上、心理上压倒对方、战胜对方,从而使敌军军心不稳、士气不足。因此,这一战,明军对外报数高达四十七万之多!
而后金方面呢?努尔哈赤在攻破抚顺、清河之后,鉴于同明军交战路途遥远,战线过长,因此根据战略需要,在与明辽东都司交界处设了一个基地,以备牧马歇兵。他们在吉林崖筑城屯兵,加强防御设施,同时派兵守卫,以扼制明军西来之路。
当时,他们的六万主力全部集结于都城附近,准备迎战。也就是说,明军虽然并非真有四十七万兵马,但比起后金的六万人马,还是多出了将近一倍,这一战,双方兵力的确众寡悬殊!
在这一战中,杨镐定下了兵分四路会攻建州都城赫图阿拉的计策。
他坐镇沈阳,居中指挥。总兵马林率一万五千人,出开原,经三岔儿堡,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总兵杜松率三万人的主力部队,担任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总兵李如柏率兵二万五千人,由西南面进攻;总兵刘綎率兵一万余人,会合朝鲜军共二万人,经宽甸沿董家江北上,由南面进攻。
另外,还有总兵祁秉忠,辽东将领张承基、柴国柱等部驻守辽阳,作为机动增援部队;总兵李光荣率兵一部驻广宁,保障后方交通。副总兵窦承武驻前屯监视蒙古各部;另以管屯都司王绍勋总管运输粮草辎重。
这样的作战计划,细致周详,可谓是事无巨细,想到了方方面面。除此之外,为了提升士气、振奋军心,杨镐还特意向朝廷奏请了“擒奴赏格”,经明神宗批准后,颁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