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兵败后,明朝最后的希望落在了刘綎所率的东路军身上。然而,因环境险恶、山路崎岖,刘綎大军行动困难,根本无法按期进至赫图阿拉。
与此同时,因为几路大军相隔遥远、通讯不便,所以此时刘綎对西路、北路的失利全然不知。他仍旧按照原定计划向北一路开进,打算在赫图阿拉与西北两路军会合。却不知自己此时已成了孤军深入,分外被动!
努尔哈赤击败马林后,当机立断,立即移兵,向东迎击刘军。
为了全歼刘军,安费扬古再次向努尔哈赤献计,说可以根据东路险要狭长的地势,采取诱其速进,设伏聚歼的打法,将他们赶入死地,围而攻之。努尔哈赤听后,立刻上山察看地形,觉得安费扬古的计策十分精妙,可以事半功倍,省下不少力气,于是就同意了。
于是,后金军立刻着手开始准备。他们将主力部队开至赫图阿拉以南的阿布达里岗,并在山岗各处都设下了埋伏,只等刘綎大军到来,便可来个瓮中捉鳖。设好埋伏后,安费扬古另找来一小队通晓汉语的士兵,命他们穿上明军俘虏的衣甲,打着明军旗号,前往刘綎军中。
到了刘綎大军那里,这些兵士就手持杜松令箭,冒充杜松派去的信使,诈称杜松军已迫近赫图阿拉,要刘綎加速前进与之会合。刘綎见令箭,没有多想便信以为真,立即下令轻装急进。
当时,后金东部的寨民们已在八旗将士们的帮助下躲进了深山老林之中,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瘫痪在床的寨民留守。结果,刘铤率军一路上攻占山寨,为斩草除根,就将瘸子、瞎子等毫无抵抗能力的百姓,悉数杀死了。
三月初四,刘綎先头部队紧赶慢赶,终于抵达阿布达里岗。结果刚进山岗就遭到伏击,刘綎见状,知道中伏,于是慌忙后撤,谁知身后也杀出了一路后金骑兵!于是,刘綎手中的两万兵马完全被困在了山岗与狭长的山道之中,无法动弹。就在这种情况下,预伏在山顶上的弓箭手们矢箭齐发,刘綎军毫无反手之力,就这样全军覆没、葬身岗前了。
杜松、马林兵败,刘綎战死,这样惨烈的战况却因战线太长、消息闭塞而不为杨镐所知。等到三月初五,坐镇沈阳的杨镐接到这些消息时,一切早已是回天乏术!
为了挽回损失,他慌忙传令,命李如柏军回师避战。然而,李如柏军行动迟缓,仅至虎拦岗。当接到沈阳送来的撤退命令,打算开拔后撤时,却不幸被后金哨探发现。于是,后金哨探立刻在山上鸣螺,发出冲击信号,大声呼噪,虚张声势。结果,李如柏大军以为这是后金主力发起的进攻,立刻惊恐溃逃,不顾军令,自相践踏,竟活活踩死踩伤一千多人!
与李如柏协同作战的朝鲜军队元帅姜弘立,见明军大势已去,立刻率领剩余的五千兵马下山投降。后金见了,十分高兴,于是设宴款待了他们。之后,更将他们释放回国,并修书给朝鲜国主光海君要求结盟。
就这样,萨尔浒之战,以明军的失败、后金军的胜利告终。此战之后,后金军乘势攻占了开原、铁岭,征服了叶赫部,杀死了叶赫贝勒金台吉、布扬古。朝鲜国主光海君更是于后金天命四年五月,派遣使者前往后金致谢,从此对后金与明朝采取中立政策,不再协助明军作战。明朝在辽东一线,由此失去了两支对抗后金的重要力量!
这一战,明军除李如柏军撤走,未遭惨重损失外,明军共损失兵力近四万六千人,战死将领三百余人,丧失骡马近三万匹,损失枪炮火铳两万余支,元气大伤。后金军以少胜多,不但使其政权更趋稳固,更是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迫使明朝退守辽西。
在纵观这整场战役,安费扬古数次献计,指挥八旗兵士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这才创造了这个以少胜多的沙场奇迹!
安费扬古戎马生涯四十余年,不仅征战沙场立下了卓著的功勋,而且还亲手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满洲八旗”制度,对清朝入关前的壮大和强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他根据满洲当时的社会情况,按照军事、生产、行政合一的原则,建议努尔哈赤创建满洲八旗,要求将士出则征战,入则务农。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努尔哈赤的首肯,他将建旗建制的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上。
于是,他编排规制,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并定下了一系列的法度。
他在军令中规定:一、选拔和任用将领,不重身世、背景,只看是否忠心,有无智谋;不求全责备,强调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二、严格治军,无论训练或作战,都要奖功罚罪。“有罪者即使是至亲,也必以法治;有功者即使曾是仇敌,也必加升赏”。三、严明法度,要求军令颁布后必须严格执行,从令者馈酒,违令者斩头。四、重视军事训练,常令士兵"跳涧"、"越坑",熟谙弓马技艺,以提高军事素质,培养勇敢精神。
从这些军令法度中,我们不难看出,安费扬古的身上,颇有战国商鞅的影子。他依法治国、从严治军,大力发展生产的思想理念及政治主张,影响了清初至少三代的统治者。他建立的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