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和陈名夏,他们在明朝时就是同僚,两人又都很有才华,平日私下里颇有点知音的意思。
他们两个,外加一个陈之遴,三个人都是两朝为官,而且都是多尔衮面前的红人,作为汉臣,私下里抱团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因此,当陈名夏扯出这么一场买卖的时候,洪承畴一想,反正这事儿在明朝时也很常见,大家都是轻车熟路了,并没多大风险,加上多尔衮又特别信任他们,因此也就半推半就地从了……
有了洪承畴的加入,他们的这个买卖就越做越大了!后来礼部右侍郎陈之遴也加入了战斗,他们的利益关系网也越扯越大,逐渐走向了成熟。
截至多尔衮暴毙之前,他的这个买卖一直都做得很稳,从来都没有失手过。然而,顺治八年,随着顺治帝亲政,一切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前面咱们说过,顺治亲政后,第一时间谭泰升了官。什么官呢?满吏部尚书。
与此同时,洪承畴也升了官,什么官呢?除了原先的佐理机务,又多了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职务。这个职务,职权超级大,专门负责甄别诸御史,决定御史们谁起升,谁外转,谁降黜。
御史是什么呢?就是专门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的官职。这御史本身就是职权很大的职务。
这意味着什么呢?说到这个,那可就真的不得了了!我们来看一看,洪承畴承包了御史,陈名夏和谭泰,一个汉吏部尚书、一个满吏部尚书,又统包了吏部。
吏部是干什么的呢?它掌管官员调动,考察,任免,考核,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加人社部加编委,权利非常大,为六部之首。要知道,在古时候,吏部尚书也被称为天官。
综上所述,顺治亲政后,整个清廷上下的官员调动,其实已经完完全全落到了他们三个人的手里!这个权利大得,简直可以逆天了!
对了,讲到这里咱们还漏了他们的一个同伙——陈之遴!
顺治亲政后,陈之遴的境遇又如何呢?不得不说,他们几个都是很有一套的人。这个陈之遴溜须拍马、巧舌如簧,献媚的技能更在陈名夏之上。多尔衮刚死,他就已经跑去顺治那里表忠心了,早已把小皇帝哄得团团转,对他各种器重。因此,顺治一上台,立刻就把礼部尚书的位置给了他!
这个礼部咱们都知道,就是分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的。注意!管理“科举考试”哦!大家想到了什么?这个脑洞开得不要太大哦!
都说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句话,用在谭泰、陈名夏这伙人身上,非常适用。当他们四个人一手垄断了整个官员选调、升降、监察系统之后,他们做起事来,就愈发猖狂了。
从前多尔衮在世时,他们上头还有多尔衮压着,权钱交易都放在暗地里。但到了顺治时期就不同了,他们就觉得小孩子好糊弄,什么都不懂,因此做起事来完全明目张胆,这桩买卖逐渐走向白热化,成了公开的秘密,凡是官员要升迁就必须走关系打点,否则就没戏!
一旦官职都被明码标价,整个官场就一下子被搅得乌烟瘴气了。
有钱的官员倒是无所谓,要升官大不了就捐点钱,反正回头还能去百姓那里搜刮。而那些比较清廉正直、两袖清风没什么家底的官员可就惨了,他们应为没钱买官,自然也就升官无望,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这么一来,自然是不公平的。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陈名夏案爆发了。
这桩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御史张煊觉得自己突然被调出京城很不公平,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没送礼,所以受到的排挤。
张煊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京城,为了报复他们这个集团,也为了改变自己被无故调出的命运,他就写了一个折子递到御前去弹劾陈名夏和洪承畴他们。
张煊在帖子上写了什么呢?
他主要说了两点:
第一、陈名夏结党营私,选拔任用官员不公,全凭个人好恶;
第二、弹劾洪承畴与陈之遴屡集议火神庙密谋反叛,又未请旨私送其母回闽。
这两条罪名,一下子就把这抱团的三个人一网打尽了。他言辞激烈,拳头那是相当硬的,当时就在顺治帝心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也许你要问:为什么没有谭泰?原因很简单,因为谭泰是满官,那个时候张煊的思想意识形态里还是认为,汉官比满官低一等,不能随便乱告,否则容易吃不了兜着走,因此他只敢揭发另外三人,却对谭泰的罪行只字未提!但最终就是这个“未提”,给他埋下了杀身之祸!
张煊状告陈名夏十罪二不法,检举洪承畴和陈之遴,言词凿凿。然而,此时顺治帝正出猎在外,因此他收到奏折后就将此事交给了巽亲王满达海处理。
当时,满达海驻守京中,他得旨后立刻召集了诸议政王大臣,开始按照张煊所奏逐条审理。很快,他们就认为张煊的控告属实,于是将陈名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