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的忠心,除了体现在阵前勇救豪格以外,还有一次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出现在皇太极驾崩后的那段日子了。
崇德八年九月,皇太极驾崩,五日后,睿亲王多尔衮前去三官庙,召索尼前去商议册立之事。(这一段咱们在前头已多次提到过,这里就简略一点说说了)索尼表示:“先帝有皇子在,一定要在皇子中选立新君。其他的都不能继承先帝之位。”多尔衮听了,没有即刻表态。
鉴于当时紧张的局势,当天晚上,费英东之子图赖,火急火燎地前去拜访索尼,告诉他两黄旗将士的主张,要求他一定要据理力争,立皇子为新君。索尼听了,十分激动。
第二天黎明,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前盟誓,鳌拜等人令两黄旗巴牙喇兵张弓搭箭,围绕着宫殿站立,形成了兵谏的态势。而后,索尼就带头,率领他们前往崇政殿,表达自己的意愿去了。
当时,崇政殿内气氛紧张极了。诸王大臣列坐在东西庑殿,个个面色凝重,无法达成共识。索尼带领众人进入大殿后,立即与鳌拜一起提出立皇子为君,他们态度强硬,气氛一时间剑拔弩张,多尔衮见状,只得令他们暂退。
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劝睿亲王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顾及到索尼等人所言,犹豫未准。多铎见状表示他自己要继位,但多尔衮仍然不同意。于是多铎只得转而表示要请代善继位,结果,代善也拒绝了他。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一番激烈角逐,众王决定采纳两黄旗大臣的意见,拥立福临即位。于是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鳌拜在三官庙盟誓,发誓忠心辅佐幼主,六人一体。这是索尼与鳌拜第一次一起盟誓,他们两个都是信守承诺的忠直之人,这一发誓,便坚守了八年。
多尔衮辅政后,都统何洛会等诬告肃亲王豪格,豪格被削爵。多尔衮因索尼不依附于豪格一党,特下诏褒奖,并赐给他鞍马一副。
顺治元年,索尼跟从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进入了北京。顺治二年,为了拉拢索尼,多尔衮将他晋封为二等昂邦章京,但收效甚微。
后来,多尔衮解除了索尼启心郎的职位,但仍理六部之事。当时睿亲王多尔衮专擅朝政,谭泰、巩阿岱、锡翰等人都背盟依附于多尔衮,只有索尼坚持不依附他。于是,多尔衮心中渐渐对索尼有了恨意。
是不是觉得这个套路和鳌拜的很像?不过,这后面的故事,却要比鳌拜的复杂得多……
顺治二年,清廷开始商议昔日李自成兵败时,所焚紫禁城宫殿的重建事宜。与此同时,睿亲王多尔衮也开始修建他的府邸。
由于当时多尔衮权势显赫,工部大臣趋炎附势,偏向多尔衮,命诸匠役优先营建睿亲王府。于是,所有的匠役都去了多尔衮的府邸,所有的用工材料也都先行满足多尔衮府邸,多算多给,只有富余没有短缺的时候。而反观皇宫的修建则是修修停停,经常因材料和资金的短缺而不得不停工等待。
对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局面,有一个叫佟机的项目负责人非常不满。他跑到多尔衮面前,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不满。多尔衮听了,觉得受了冤枉,非常生气,于是就动了杀心,想要处死他。
这里我们可以做一分析,其实当时修建宫苑府邸这样的小事,未必是多尔衮自己授意进行的。毕竟他大权在握、日理万机,哪有心思去理这些小事?
所谓优先,不过是他手下之伥鬼,私揣其心意而为之。朝廷众臣,本就多趋炎附势之辈。既是党附投机之人,自然善于揣度统治者的心意,极尽讨好之能事。因此,这工程上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多尔衮开口,底下的人,自然就会这么办。
想那佟机,因工程之事对多尔衮定是颇多怨言,估计到了他的面前所说的话也不会太好听。如此,多尔衮被激怒,也能够理解。再加上他当时正处于权势巅峰、不可一世,此时见一个小小的官员都敢这样当面质疑自己,肯定不忿,故而心生杀意。
当时,大家见佟机激怒多尔衮,惹来杀身之祸,全都采取了自保之策,或默认或附议,朝廷之上,根本无人反对多尔衮处死佟机的决定。
结果,索尼看到这种局面,却极力为其开脱,说他所言皆是事实,根本没有过错,更认为多尔衮不但不应罚他,还应照着他的意见及时改正,修正自身的言行。他当着多尔衮的面据理力争,说他若杀佟机便是滥杀无辜,残暴无德。于是,多尔衮碍于声名,只得作罢,放过了佟机。
然而,佟机的命虽然是保下了,但多尔衮却因此对索尼怀恨在心,慢慢将他视作了眼中钉、肉中刺。
不久,多尔衮的胞兄英亲王阿济格犯了事,他藐视君上,将顺治帝视为幼儿,在别人面前一口一个“孺子”的唤他,语气极其轻蔑。索尼听说后,就将这件事告诉了多尔衮,希望他能处置阿济格,以正视听。结果,多尔衮却对此事置之不理。直到后来阿济格因谎报军功,受到处罚,他的这些罪行才被人翻出。那时多尔衮为了表明自己公正的立场,才不得不作出处罚。
因为这件事,多尔衮愈发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