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顺治的死,民间流传着许多说法。最出名的,莫过于出家一说。不论是历史正剧抑或是戏说野史,往往都偏向于这种观点。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这里就让我们来看一份档案吧!
作为记录顺治皇帝生平最权威的一份档案,《清世祖实录》中有一段顺治死前的最后记录。
据档案记载,顺治患病是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到初六顺治已经是病入膏肓。及至初七日,众臣便接到了皇帝撒手人寰的死讯。
那么,他究竟死于何疾呢?
虽然《清世祖实录》中没有谈及,但幸运的是,我们在《汤若望传》中,却找到了这样一段记载:“如同一切满洲人一般,顺治对于痘症有一种极大的恐惧。因为这在成年人,差不多也总是要伤命的……或许是因他对于这种病症的恐惧,而竟使他也真正传染上了这种病症……顺治病倒三日之后,于一六六一年二月五日到六日之夜间崩驾。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基本可以确定,顺治帝是死于痘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天花。
民间曾有说法,认为顺治并非英年早逝,而是出家。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子虚乌有的。虽说当时顺治的确醉心于佛法,并因董鄂妃的离世而产生过出家的念头,但他的出家计划却是尚未成形就已流产——被孝庄皇太后扼杀在了摇篮里。
何以为证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溪森语录》里的记载了。这本书是溪森弟子超德等人所编,里头详细记录了溪森的言行。在这本书中,曾清楚的记载着:“初七帝崩,亦遗诏请溪秉炬。”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初七顺治驾崩,遗诏说让溪森为其举行火化仪式。
这段话,完全可以作为一项旁证,证明顺治的确是患病身故,而并非是坊间所传的出家五台山!
除此以外,目前仍有另两项留存下来的铁证可以帮助我们探清当时的历史真相:
第一、顺治驾崩前夕,民间开始禁止炒豆。兵部督捕主事张宸曾为顺治撰拟董鄂妃的祭文,他曾在《青琱集》中留有记载,说:“朝廷传谕民间,禁止炒豆,不允许燃灯,不允许泼水,于是文武百官才知道了皇上得了痘症。”
第二、皇帝病危时,顺治急召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入宫,命其起草《遗诏》。这件事情,后来被《王熙自定年谱》记录了下来。这里楼主将它翻译为白话文,供大家参考: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帝突然病倒,而且病情严重。第二天,王熙奉旨前往养心殿,但当时他并不知道皇帝究竟得了什么急症。
直到初六日子夜,顺治突然再次召王熙到养心殿。这时的他已病入膏肓。他强打精神对王熙说:“朕得了痘症,看来是不会好转了,你仔细听朕所言,记录下来,速速拟一份诏书出来。”
王熙闻言,知道事关重大,因此立刻退到乾清门下西围屏内,根据顺治的意思撰写了《遗诏》。每写完一条,就立即呈送至病榻上,给顺治亲览。如此进进出出,折腾了一天一夜,三次送给顺治过目,再三得到他的肯定后才算完成。
这份《遗诏》到初七日才完全撰写与修改完毕,紧接着,顺治就去世了。
顺治从发病到死亡,不过短短六日,作为他的母亲,孝庄太后的心里,一定是难以接受的。
毕竟,她为了这个不安分的儿子,也算是操碎了心、磨破了嘴,没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原本以为,自己为了儿子,斗过了多尔衮、扛过了董鄂妃、喝退了溪森……也算闯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总该苦尽甘来了,谁知,最终却还是败在了这可怕的痘症手里!
这痘症,在古代是九死一生之症,凶险异常。顺治作为成年人,一旦染疾,基本就是凶多吉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想到自己前半生的努力全都付之东流了,除了心痛,孝庄的心中又怎能无怨?
因此坊间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顺治遗诏本来并不长,是孝庄太后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委屈与愤恨,故而又命人在原诏的后头加了几笔,责骂儿子的所作所为。这才最终形成了咱们后世所能看到的“罪己诏”。
那么,她“命人”究竟是命谁呢?实际上,这没什么神秘的,就是后来的四辅臣——索尼等人!
当初孝庄审时度势,在心中默默圈定了四辅臣后,便将他们叫到了跟前,命他们共同修改拟定了顺治遗诏,并跪告诸王贝勒,请他们共任国政。
诸王贝勒见到遗诏,都说:“大行皇帝深知你们四大臣的能力,所以委以国家重务,谁敢干预朝政啊?”
就这样,四辅臣得以宣誓就职。
在宣誓词中,有一句“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特别值得一提。因为,从这句话中,便已透露出孝庄对四大臣的种种限制,以及这种辅政背后的实质。
通过这样一份誓词,孝庄就在中央就形成一个太后为主,四位异姓大臣为辅的统治核心。关于这一点,当时所有的人,不论是朝臣还是番邦,都看得很清楚。
《朝鲜王朝实录》中有这样一句记载:“四辅臣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