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定“三藩”的叛乱中,索额图一直积极出谋划策,协助皇帝运筹帷幄。
康熙十八年十月,云贵总督周有德请求在进兵时应该专任一人,结果康熙却认为周有德这个人就喜欢讲些假大空的话,因此并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
索额图见了,就劝说康熙帝辩证的对待他的意见,说:“他在陕西时,也曾针对这件事逐条上奏。如果一路进兵,听从他的话并无不可,但遇到分道并进的情况,如何可行?”康熙帝听了,重新拿起周有德的奏折审阅。
与此同时,广西抚巡傅弘烈,上疏请求亲率兵马进剿云、贵,兵部不准。于是,康熙帝令大臣商讨进兵方略。
会上,索额图提出自己的主张说:“如今大军已经遣发,如果有同意派他前往,多用官兵,必致劳困矣!”
同年十二月,傅弘烈见自己的进兵请求屡屡被驳回,一赌气,就请求辞去巡抚职务。
康熙帝见他赌气,并不同意。这时索额图认为不妥,便劝说道:“这次弘烈的奏请,还请皇上顺从他。如今若是我们因为他之前的言行就不同意他,不让他带兵,则他反而得到借口解释前非。既然他为了上前线打仗,情愿辞官,那么我们应该同意他按照正常的方式募兵上前线,满足他为国效力的愿望。”
康熙听了他的意见,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他这些建议的付诸实行,对平定“三藩”叛乱,具有积极作用。后来,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载:“索相当权时,多谋略,三藩逆叛时,公料理军书,调度将帅,皆中肯要。”
可以说,上述这段评价,还是非常公允的。索额图在平定叛乱、统一全国的事业中,的确运筹帷幄、殚精竭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不容质疑的忠臣与功臣!而康熙帝对他,也十分信任,给予了充分的重用。
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清廷与吴三桂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当时,王辅臣败降平凉,事情出现转机,形势开始向有利于清军的方向发展。
随后,反清大军内部出现不和。大家为利而聚,因此心根本就不齐。起兵之初,他们还能勉强保持齐心协力,共抗清军,后来形势一片大好,反清大军势如破竹,一下子收复了大片失地,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的那些小心思,便立马又活络开来了。
郑经部知道吴三桂不是什么好货色,因此表面协助,实际上却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这种做法,直接导致耿精忠腹背受敌,军心大乱。为求自保,他只好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见耿精忠降了,大惊。他立刻暗自盘算了一番,觉得此时形势已悄然改变,自己若不抓紧时间投降,恐怕到头来死得更惨,于是也立马跟着投降了。与此同时,孔四贞的丈夫孙延龄又因几次三番变卦,被吴世璠杀于桂林。
于是,清军借机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没过多久,却因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其间每逢康熙帝倾听部院面奏政事时,索额图经常首先上奏,陈诉己见,事关用人吏治,出征用兵等大事,康熙多采纳其议。
康熙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康熙帝因病不能上朝,便命部院官员,将其奏章俱送内阁大学士索额图等人核办。索额图权势隆盛,时人注目。
索额图也意识到了当时这种舆论,因此,他开始收敛锋芒,以图自保。
然而,树大招风,很快事情还是找上了门。康熙十八年,京津地区突发地震,北京官署民房倒塌很多,百姓死伤甚众。灾祸一发生,索额图立刻就派遣人手前去处理和救援。但左都御史魏象枢还是乘机上奏索额图“怙权贪纵状”,请求重谴。
康熙帝览阅了奏折,得到证实后就斥责索额图说:“你今日的所作所为,愈发贪酷的,你若对此习以为常,那早晚会酿成大祸!”他三令五申告诫他们要痛改前非,否则必定加以重处。索额图闻言,很是惊心,生出了急流勇退之心。
于是,到了康熙十九年八月,索额图就以病请求解任。
康熙帝收到他的请求,嘴上虽然挽留,但实际却很高兴。他优旨褒称,没多久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令他卸去大学士之职,但仍以内大臣的身份上朝,参与政事!
康熙的这种做法,虽然降低了索额图在朝堂上的地位,但实际上却仍看得出他对他的倚重。果然,没过多久,他又被授予了议政大臣的职务。
然而,帝王之心最难测。此时的康熙对索额图已经生出了提防之心。他不再是当初那个全身心信任他的少年,而是长成了一个懂得权谋之术的真皇帝!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康熙帝又举行议政王大臣,在会议上列举索额图不端行为,要弹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