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立皇太子,强化了皇权,削弱了旗权。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从康熙十四年底玄烨初立储君为始,他与皇太子胤礽之间长达近四十年的皇帝、皇储关系,从此拉开了序幕。
特殊的身世与地位,使得胤礽在康熙帝的五十多名儿女中格外突出。
康熙对胤礽的宠爱,甚至到达了溺爱的地步。他自己也说“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因此即使是日理万机,康熙仍坚持亲自抚养这个生而丧母的孩子。
康熙十八年,康熙特命修葺紫禁城东面斋宫与奉先殿之间的明奉慈殿,并改名为毓庆宫,作为皇太子的东宫,以示恩宠。虽然那时,胤礽才是个四岁的小娃娃。
当然,和这世上所有的父母一样,康熙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除了宠爱异常外,同时也寄予了厚望。他甚至希望他能长成像尧舜禹这样的千古贤君。
由于康熙帝毕生以孝道治国、齐家,所以他对太子的品格有着很高的要求,一直希望皇太子可以成为一位和他一样的孝子:
康熙十九年五月初三日,在仁孝皇后去世六周年之际,康熙特命六岁的胤礽至陵寝为无缘谋面的母亲致祭,以尽孝道;康熙二十年在送仁孝、孝昭二后的梓宫至陵寝之前,康熙又命儿子前往致祭,至后又读文大祭。这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既繁琐又辛苦,同时还有些强人所难,但康熙仍然坚持这种做法,在那之后,也不乏遣皇太子致祭先皇后陵事。
胤礽九岁时,为完成曾祖母孝庄太后游览五台山的心愿,康熙又带着他一起陪伴老祖母前往。一家三口,像普通人一样扶老携幼,十分温馨。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病重时,十三岁的太子更是衣不解带,陪着父亲一同悉心照顾年迈的曾祖母,宿于慈宁宫外,康熙亦不忍视。这样的胤礽,绝对是当时诸皇子中孝悌的典范。
不仅如此,幼年时代的胤礽,由于跟随皇父康熙帝一同生活,所以康熙同时也是太子的启蒙老师。他的知识水平和文学修养,也远在其他皇子之上。
康熙学识渊博,在培养自己未来接班人的问题上,他也是费尽了心思,亲自为儿子厘定了全面、周密的方针与步骤,并照着这样的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着重点培养。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皇太子八岁时,康熙就下令修文华殿,以便作为太子日后出阁讲书处。
而实际上,当胤礽还很年幼时,康熙就已经开始了对他的精心培育。
他特别关心皇太子的成长,比对众皇子的教育倾注了高出数倍的心血。他甚至曾当众讲明自己一天中有两件要事:一是问太皇太后安,另一件即是过问皇太子的学业情况。
你知道吗?当时的康熙,在孩子的学业问题上,是一个十足的“狼爸”。
胤礽六岁以前,皇父“亲教之读书”。康熙“在宫中亲为东宫讲授四书五经,每日御门听政之前,必另将前一日所授书背诵,复讲一过,务精熟贯通乃已”。这里提醒大家注意,御门听政的时间,一般是在清晨。也就是说,拂晓时分康熙也就起床了。而康熙起床的时候,学龄前儿童胤礽也已经跟着起床了。他睁开眼睛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赖床,而是在老爹面前背书。你们说惨不惨?
好在,皇太子天资聪颖,且勤奋刻苦,毫不懈怠,因此学业进步很快。康熙自己说过“皇太子从来惟知读书,嬉戏之事一切不晓”。其实这个评价蛮可怕的,一个孩子,如果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其他,那这个孩子的性格和人格还会健全吗?这样的一个孩子,长大后不出问题,那才叫奇怪呢!
在狼爸的敦促下,太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能熟练运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
康熙二十年十一月,正在孝陵祭拜的康熙得到克复云南的捷报后,遂召集众臣进前,亲自宣读汉文捷报,并命六岁的太子宣读满文。结果,胤礽小小年纪,毫不畏惧,其声清朗之极令人叹服。
胤礽六岁正式就傅,皇帝为他选择了名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为师;稍长,又特召著名理学家汤斌为詹事府詹事。
最早,胤礽在毓庆宫内读书,后来,康熙将畅春园的无逸斋给了胤礽作读书处,因为无逸斋位于康熙所住澹宁居旁,这样可以方便他亲自督促儿子的学业。康熙不喜奢华,因此还特意命人在无逸斋外种上庄稼,以告诫太子稼穑之艰难。
他对儿子的教育甚严,无论寒暑从无间断。和现在的学生不一样,别说双休了,就连单休都没有!
在父亲的培养下,小太子勤学好问,对待学习认真严肃,从无懈怠,史载皇太子读书“自初读至终篇,为时甚久,目不傍视,身不斜倚,无惰容,无倦志,正襟端坐,口诵手披。诸臣仰睹睿容,罔不欣忭。”
勤奋好学的胤礽自己也曾说过:“温故知新,尽人以合天,方为不负所学,不可以讲完而忽之。”对所读书籍,譬如四书中《大学》,《中庸》,五经中《礼》,《易》,又《贞观政要》等政学理论等,读过数遍即能背诵不漏,但他仍按皇父要求每篇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