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康熙,一颗真心全在胤礽的身上。前线战事再忙,他也不忘时时将漠北远征的亲身体验与留守京城的儿子分享。
有一次,部队行至黄河沿岸扎营,康熙帝由此吃到了当地特产——黄河鲜鱼。一筷子下去,他就觉得味道极好,于是立即命人快马加鞭,将鱼“快递”回去给胤礽尝鲜。
为了避免误会,他还特地说明:皇太后不喜欢吃大鱼,故而这是专门送给皇太子品尝的。除此之外,他还一本正经地求儿子“点赞”说:“朕送尔之鱼若好,则顺便寄信说好。”
胤礽得了父亲专门送给他一个人吃的鱼,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喜滋滋地领鱼谢恩,向父亲汇报道:“所赏石花鱼,新鲜肥美,味道甚好。此乃春季难得之物,故储存以食。”
还有一次,康熙帝行至山区,见山上野兽出没,于是便起了狩猎之兴。一通猎捕下来,左右猎获颇多。不仅如此,他们还猎着了好几只狍子。
这是他们出京城以来,首次逮到肉味鲜美的狍子。康熙帝格外兴奋,为此他特意命人运送一只回京,去给皇太子尝尝。
但是,由于时值五月,关内气候炎热,他又担心运送回京的路上狍子的肉质会受到影响,因此特意写信向儿子嘱咐道:“关内气候炎热,能否完好送至或变味亦未可料。朕在外日久,甚为眷念,特意带回,勿言不好”。
因为康熙帝出了名的好学,因此对出征途中所见的各类新奇有趣的事物,往往也是处处留心,乐意随时与皇太子分享。
在他赏赐给胤礽的物件中,有远近闻名的喇嘛香、花马池盐等稀罕物。这些都是太子独有的,其他阿哥根本不可能享受这种待遇。
有一回,他还命人带回两种胤礽从未见过的鱼。而太子同样也很好学,于是就去请教一位擅长识鱼的渔户朱通,这才得知其中一种叫做铜鱼,在黄河中下游的河道中也有出产;另外一种鱼连朱通也不能确定,只是大概猜想是鰆鱼,结果胤礽却不赞成,因为康熙帝曾向他传授过有关鰆鱼的知识。胤礽因为从小对父亲渊博的学识极为钦佩,因此坚持认为,“如是鰆鱼,父皇必识之”。
胤礽对父亲的崇拜,不是没有道理的,实在是康熙博闻强识、见识斐然,不得不令做儿子的佩服。他们父子间的互动,时常涌动着些许的书生气。
康熙在回复胤礽奏折的朱批中,详细记录了所经之处的风土民情,这一切只因“皇太子欲闻此情,虽为无用,亦写之寄去”。
在康熙的朱笔下,陕西定边到宁夏:“沿途皆为戈壁不毛之地,除万年蒿、咸刺、沙蒿、度芨草外,俱系盐碱。宁夏四周俱为稻田,引黄河水耕灌,并无闲地。地方水土不甚好,不宜人居。”
为了让儿子能更好地了解宫外的世界,康熙帝的笔触细致,甚至描写了当地时节气候以及民众的衣着:“此处仍较暖,河亦未冻,穿棉袍人多,挑担经商者仍袒身而行。此处人之老者甚感惊奇,称自我等父祖以来至今,未闻河未冻、无风雪之好年。朕观得,同京城一样,朕着薄羊皮袄,棉外套,射兔时出热汗。”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间前后长达一年。大概是远离安乐舒适的皇宫日久,满眼皆为“戈壁不毛之地”,因此康熙帝也有点想家了,不断地询问京城的时令情况。胤礽收到询问后,也像父亲一样,笔触细腻,一一告知,诸如黄雀何时飞过、桃花杏花盛开境况、何日阴雨雷电等等都被收录在了奏折之中。
他们父子之间这些看似絮絮叨叨的家长里短,实际满是家人间的温情。康熙对这个儿子的感情,的确是超乎寻常,他像培育一棵小树一样精心地照料着他,满心期待着他能长成栋梁,挑起自己百年之后卸下的重担!
要说康熙究竟有多宠这个儿子,那真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的。
康熙三十六年新春临近,胤礽如小儿女一般,殷切的期盼父亲回京过年,他在奏疏中撒娇说道:“皇父若在宫,则内外大小俱觉热闹。”
康熙看到儿子这份手写的奏折,心理就像吃了蜜一样甜,当时他们虽“远隔山河”,但通过这种隔空寄情,他却感到“不胜快慰”。
为了一解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康熙甚至颁下圣旨,让儿子把自己天热时所穿的棉、纱、棉葛布袍及褂子等每种数件,寄送到军中,并特意强调一定要送“旧物”、贴身穿过之物,以备“为父思念尔时穿之”。
讲真的,这个真有点夸张,他对儿子的这种爱已经深得有些不正常了。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康熙幼时缺乏父子之爱,所以就想在儿子身上找补回来。但问题是,他又不止这一个儿子,唯独对这一个儿子宠成这样,这难免会造成儿子们群体性的心理失衡。更何况,这种近乎变态的宠爱,对胤礽来说,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VIP。♂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