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论别人背地里再怎么吐,有一个人是绝不会吐的。
是谁呢?他就是索额图。因为他乐见其成,这父子俩感情越好,对赫舍里家族来说就越有利。这一点,没毛病!
康熙与太子的父子情深,他或多或少的也常有推波助澜之功。
他知道,等将来胤礽继位,赫舍里家族就会恩宠备至,成为国内最尊贵、最有权势的皇亲国戚。而索额图自己的地位,也会再上一层楼,甚至超越自己的父亲。
那时候,康熙为了培育太子,还打破了自古以来封建国家有关皇帝和储君之间的规矩,破格树立胤礽的权威。
他不仅纵容索额图一再拔高太子规制,达到几乎与皇帝同等的高度,还鼓励太子结交江南士绅的代表人物,让皇太子的声威远播南方。不仅如此,他甚至还示意太子可以与外国的传教士往来,而大清皇太子的言行举止给众洋人留下极好的印象。
胤礽的个人修养很高,他很尊重外国人和外国文化,因此在这些传教士面前表现了一个大国储君应有的涵养与风采,既给父皇挣足了面子,又体现了礼仪之邦的风范,因此很得父亲的欢心。
这些是好的方面,接下来就该说说这些“鼓励”政策的负面影响了。
且不说与皇帝齐平的规制问题,咱们就来谈一谈结交江南士绅带来的后果吧!
本来,结交些有识之士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可是,问题是,江南士绅有东林党、南党,他们可不是省油的灯!
太子作为储君,按例是应当坚持储君不御政的。因为皇太子御政,必然引发皇太子与皇帝的权力冲突。皇太子御政,必然从中植成党羽,与皇权相争。这是客观必然发生的是。这些士绅们这么愿意结交胤礽,也正是因为他是太子,得到他的青睐,就意味着眼前的权力以及未来几十年的得势。
因此,胤礽虽然不知情,但实际上却成了南北党争的一杆枪,很容易被已经站队的双方当成枪使。
康熙帝素来讲究帝王的权术与制衡。朝堂上党争虽然一直都有,但他一直都是利用他们的“不团结”,来达到帝王权力的稳固和朝堂权势的平衡。这一招,他一直玩得得心应手。看破不说破,四两拨千斤,他的御下之术十分了得!
然而,皇太子的加入,显然就打破了此前的势力平衡。太子领兵从政,无形中朝廷里似乎要出现两个中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犯。南北党人皆是心怀异想。这一盘棋,就下乱了!
这种局面,显然不是康熙所乐见的。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救儿子出危局,他干了什么呢?
不用猜,还是老方法——制衡。
可是,局面已经被打破,还怎么恢复到此前呢?为此,康熙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好招”——让其他皇子参与到各种军政事务中来,让他们为国家建功立业,并协助及制衡皇太子的权势,同时结束南北党人把皇太子作为唯一争抢目标的情况。
于是,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其中包括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及皇四子胤禛等人。
在这次的册封中,皇长子胤禔被封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余下的胤禛、胤祺、胤祐、胤禩等人俱为多罗贝勒,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
至此,受封的诸皇子正式开始参与国家政务,进入了权利中心。事实上,分封皇子,就等于相对削弱了太子的力量,这对皇太子是一次考验。同时,年长的皇子们有权有势以后,与皇太子的矛盾与摩擦也逐渐增多。
那个时候,太子刚刚因为监国有功,章了实权,在朝臣中威望也很高,大家都觉得这个储君让清朝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康熙突然册封了诸皇子,这对胤礽来说,多少有些不习惯。
于是,在皇帝与储君、诸皇子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渐渐错综复杂,日益加剧起来……
也就是说,康熙这一招,本意是制衡,结果却是越搅合越乱,事与愿违,陷入了更大的旋涡之中!
。VIP。♂狂♂人♂小♂说♂网*♂www.du♂shu.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