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了故事,再聊些别的。
写作,尤其是写这么长的一篇小说,于笔者而言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都是一点点摸着石头过河。
人设方面,除了主角陈文以外,都是边写边做的。剧情方面,细纲也是在不断的修改。再加上更新的压力,很多地方比较仓促,也比较粗糙。
这是需要改进的,这本书从上传前存下的8万字开始,第一卷没写完就用用完了,而后一直是紧赶慢赶的确保更新,实在存不下稿子,也没办法进行更加系统化的修改。
这一点,下一本上传前会尽量的多存一些,避免这一问题。至于下一本的时间,不出意外的话,会在今年的11月,也就是两个月后,笔者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也需要放下这本书的思路,转入到下一本的思路之中。具体进度,会在群里公布,群号:519264778,欢迎光临指导。
记录一下成绩,拙作自月12日上传,2016年2月20日上架,上架时55万字,收藏900,首订87,至完本均定921,再接再厉。
永历四年一文,一路走来,多有坎坷。如今能够完本,感谢编辑一直以来的鼓励,感谢列位读者大大的支持和捧场。
………………
后记
《国史记》
前明永历十三年腊月,北京攻陷,凡年,年六月,完成了对辽东及长城以南汉地光复的太祖回返南京。内阁首辅大臣钱谦益以灭清之殊勋率群臣劝进,太祖不允,问之以前明永历帝,永历帝下旨曰:监国齐王秉承明太祖驱除鞑虏之遗志,当为天下主。
禅让圣旨下达,永历帝不敢进京,唯恐效小明王故事,遂遣太子入朝。同年冬月,钱谦益筑受禅台,太祖焉有灭清之不世殊勋,效明太祖旧例,承明正统,封永历帝为明王,列国朝诸王之首,改国号为夏,改元复兴,以第二年为复兴元年,定都南京,易其名为帝都,夏帝国始立。
夏帝国建立,太祖公布新政。
废前明三饷,轻傜薄役,恢复民生。改革税制,建立以田赋、关税、盐茶、商税、官业为主体的税收结构,与民休息的同时国库日丰……
行鼓励生育之策,嘉奖从征有功将士之母,赐英雄母亲牌匾。免除育有三子女及以上家庭丁税。隐匿避税之民齐出,民间多生之风盛行,因前明苛政、流寇横行与满清屠戮之人口损失迅速得以恢复。至复兴三十年,太祖病故,文帝即位,统计之人口已逾两万万之数……
兴建学校,国家贴补食宿,童子军学堂依旧例免除食宿费用,设奖学金。以缴获群虏家资,以日本向满清走私武器为由强行租借石见银山,收巨利以兴教育……
建立内阁、诸部司掌行政;中枢、省、府、县四级提刑掌司法;修民法典,设由勋贵及资深文官组成之元老院掌立法;置兵部、驻军及战兵部队、军需部及军工部分掌征调、作训、保障三权……
改革科举制度,定百分制,逐年剪除八股内容。兴明算、物理、化学、明法诸科,调整士大夫知识结构……
新政厉行,士大夫多有不满。然则夏太祖行事果决,性格坚毅。依法治国,虽不满亦不足以改变。其言及严禁缠足是为夏帝国之剃发易服者,无非口舌之快尔。
与历朝不同,夏帝国建立于鞑虏席卷天下之末,民生凋敝,虽行恢复民生之法,然则严禁开荒,厉行军功授田之法,大批无土之民投效各省都督府,以为备补之士,更多有为军功地主招为佃户及种植工人者。
民户自耕农恢复比例缓慢,军功地主遍布全国,种植园及种植合作社盛行,沿海各省出产之经济作物经工坊加工,远销海外,亦使夏帝国税赋结构较之前明发生质变。
奈何,土地之获取,只可得之以军功。军功贵族集团、军功地主阶级以及渴望获得永业田土之百姓,构成了扩张的主力军。
夏帝国迄今为止,并非平均,而是每一年都在进行着或大或小的战争。即便是复兴元年为起点的休养生息二十年的国策之中,对漠南蒙古各部的惩戒、对辽东的满清余孽的追剿、对朝鲜反夏势力的清除、对西南各省土司的改土归流,也从未有停止过。
至复兴三十年,前明之奴儿干都司大部、河套地区、陕西行都司及朝鲜全境已纳入版图;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各省土司或降或逃,改土归流只余云南一省。虽叛乱之火未消,然驻军厉行清剿,数载之下,由军功田土组成之种植园确立,汉人迁徙日多,土民反心消弭,以入汉籍为乐事,自此永为中国之地。
然,文帝登基,为求君主集权,扶持儒家士大夫制衡军功地主。文帝兴国三年正月十六,政变爆发。翌日,文帝退位,其姊秦国大长公主即位,是为武帝。
夏帝国初立之时,四夷来朝,太祖纳暹罗、琉球等诸国入朝贡体系,拒绝为朝鲜复国,并吞其地置安东都护府。
复兴元年,缅甸洞吾王朝白莽杀兄自立,太祖拒绝承认白莽为缅甸国王,封建明王于缅甸,以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