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言:患难见真情!在此危急存亡之际,诸位心里记着我大周,这才是朝廷的股肱之臣。”
楚弘一副慷慨激昂,有几分礼贤下士的样子,拱手礼拜,“孤代我大周,谢过几位!”
“殿下言重了,我等担当不起。”
几位书生,自然不敢受太子大礼,连忙躬身向太子行礼。
“天下读书人,无不向着我大周,等着大周恢复正统。”巴冠正迈出人群,大义凛然的道。
“殿下您有所不知,前来投靠朝廷的读书人,并非只有学生几个……山外反贼八万大军,重重包围,阻断了入山之路。学生之前前来的人,皆被反贼斩首,头颅挂在辽东城门口,以此告诫天下读书人。我等只是侥幸通过。”
韦义就是之前,批判巴冠正的书生,他出列向太子汇报。
“即使如此,也阻止不了,天下读书人效忠之心。”七位书生,你一言我一语,将场面搞的盛气凌人,热血沸腾。
这也正是他们心中所想。
“逆贼当真可恨,诛杀我大周义士,孤定当诛尽反贼,为他们报仇。”
楚弘也被气氛感染,先是杀气沸腾,后又难得豪情壮志,说:“诸位请起,孤相信士子的赤子之心,有天下人的,相信我大周定会崛起。”
“愿为大周赴汤蹈火。”几位书生齐声吼道。
“外面情况如何,几位可否与孤说说。”自从来到山寨之后,他们彻底和外界隔离,对天下的情况,几乎可以说两眼一抹黑。
朝廷在辽东坚壁清野,反贼一粒粮食没得到,宋贼造反之地,乃是灾情最严重地方,自然拿不出足够粮草,便加重了中原百姓的负担。
如今天下烽烟四起,宋贼占据天子腹地,半壁江山落入手中,面对的敌人自然最多,战事自然最紧急,要养活那么多军队,粮草消耗颇多,百姓的赋税加重,早已怨声载道,怀念大周统治年间。
几个书生说的神采飞扬,一众官员听到神采奕奕,他们看的了大周复国希望。他们都是富家子弟,没有吃过苦,自然不懂民间疾苦。
但巴冠正和另外一人,一脸的愁容,他们是穷苦人家出生,从山上穿着补丁的儒袍,便能看出来,二人寒窗苦读,明白百姓生活艰难,大周能复国自然开心,但更为百姓忧心。
可以说楚弘妇人之仁,难成大事,如果复国,能不管百姓疾苦,一心匡扶天下,这样的国不复也罢。
连基层的官员,都不关心的百姓,楚弘觉得大周灭国,一点都不冤。
该了解的已经问了,楚弘不愿在此多待,起身向几位书生问:“诸位可愿跟一起,匡扶天下。”
几位书生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决断。
文官觉得他们几个,颇有才能,也有心将他们留下,不然也不会瞒着太子,当然还有最一点,就是希望天下读书人,都站在一起,维护儒家的利益。
楚弘当着面挖墙脚,他们表示很无奈,田祖进还是站出来,“殿下,微臣认为,他们留在政事堂,比较合适……如今衙门正缺人手,他们刚好历练一下,将来好担当大任。”
田祖进后半句话,其实是对书生说的。
楚弘也看出他的计谋,没有和他计较,反而大度的讲:“孤让是他们自己选,不横加干涉,完全遵从自己本心。”
一阵沉默后,面对人生的决断,心里真实的想法,全部显露出来。
“学生愿听候太子差遣。”巴冠正第一个站出来,愿意追随楚弘,另一个贫困出身的书生,紧随其后。
“两位愿意来此,孤心甚慰……走,孤带你们参观一下寨子。”稍等片刻,见在没有人出来,楚弘率先起身,协同两位书生离开。
见投靠太子只有两名书生,田祖进心里比较得意的,等太子身影消失在门外,看着剩下的书生,说:“诸位留在衙门,此乃明智之举,我等一起携手,匡扶大周江山社稷。”
“学生暂不想入朝,想先在寨里走走看看尚书令莫要怪罪。”等田祖进的话说完,一名书生走出来,拱手行礼道。
“学生也有此想法诸位上官莫怪。”
如此一来,三名名书生婉拒,在一众愤怒目光下,携手直接离开政事房,似乎真的要把手同游。
……
楚弘带着巴、孟二人,在武德寨游一圈,回到军营,此时正是午饭时间,门外凉棚下,数千百姓正排队打饭,见到太子归来,纷纷行礼拜见。
见到这样一幕,巴、孟二人心中不解,怎能不问一下,“殿下,为何此处这么多百姓。”
“太子自然就我们,家里没粮了,要不是太子救我们,小老儿就要饿死了。”不用楚弘开口,一旁的百姓帮忙解释。
孟梵下意识问道:“难道朝廷不管吗?”
一提到衙门的官员,百姓脸色变得铁青,对于那些父母官很失望,愤然骂道:“朝廷……衙门相公高高在上,哪懂我们百姓疾苦,每天施些稀粥,连果腹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