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第一间是值班室、五大间贮藏室,贮藏室里放满了三个队里的农具。再里边是两间油坊,村民一年吃的油,都是村里这两间油坊挤好按人头分发下去的。
油坊门前有五、六米的闲地,往东是靠北街的两间村办公室、三间会议室、五间大车棚。
再往东一段距离是一个角门,角门门口有一棵斜长出去的洋槐树。不太高的树叉上挂着一口钟,是村里有事儿集合村民用或者上工的时间才敲响的。
南边相对也有一个角门,角门西侧并排着几间南屋。是村里乡亲都离不开的磨坊、豆腐坊、粉条制作坊等等。
这两个角门,是方便村民分粮食时,进出用的。
剩余的面积就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上有好几垛柴火,是喂马、喂牛的,有玉米秸、谷子桔马、牛最爱吃的,俗称‘干草’、各种晾干了的豆蔓和茅草,村民统称为“干草垛”。
别看现在广场挺空旷的,可是在麦收或秋收时,粮食根本就堆不下。
像这样的广场一共有三个,每个大队用一个,那两个广场在村外挨着自己队的地里,因为三队的田地离村近,一开始三队的广场就建在了这里。
那两个广场因为离村子远,也牛、马的集中,以及村办公室的原因,三队广场的基础设施就多了。另外两个广场就简单了,只有两间简陋的草屋作为临时办公用。
不管是因为草屋的存在,还是因为那几垛干草垛的存在,村民俗称这样的广场为“草屋”。
这时有一群孩子,从北角门跑进来,笑着闹着到几垛干草垛里去捉迷藏。
孩子的吵闹声让梓亭皱了一下眉。
孩子们也都懂得这些干草是村里牲口一年的口粮,所以玩耍归玩耍,谁也不会放火。
只有村里村民做饭用的柴火常常被点燃。如果父母知道是自己家的孩子点着的,那也是一顿胖揍。
因为孩子们经常来玩儿,现在距离自己还远着呢,梓亭看了他她们一眼,也就不加理会了。
辛花娘儿仨说着体己话,时间过的也快。这时二妮儿听到三元的咳嗽声,就对在屋里地上玩儿的孩子们说:“你们姥爷回来了。”
这时孩子们也吃完了枣,就一下子跑了出去,又开始你一声我一声地喊“姥爷”。
辛花问二妮儿:“生哥也知道跟别人玩儿耍了,现在也大点儿了,懂一些事了吧?”
“那里!还是那样,别人咋着他也咋着。在家没人给玩儿了,就开始毁坏东西,说什么也不懂。唉,好不了了。”
说完出去帮三元择菜去了。择好菜,二妮儿对三元说:“爹,您别管了我来吧。”
三元听了就逗孩子们说话去了。
二妮儿去厨房拿了洗菜盆,从水缸里舀了水,又拿了一个壳壳儿是用高粱葶杆与麻绳织成的周围再用荆条收边而制成的一种盛食品的厨具开始洗菜。
等二妮儿把菠菜洗好,放在壳壳儿里箜水。辛花和大妮儿也说完了话,娘儿仨开始做午饭。
辛花准备做的午饭是红薯片小米粥,炒个菠菜,主食就是昨晚上辛花特意蒸的一锅大馒头。说是红薯小米粥,其实辛花昨晚上还泡了红豆,今早上又泡了花生豆、豌豆,还有大红枣与麦仁。
这时,忽然街上传来一阵“咚咚”的跑步声。紧接着是俊梅喊哥的声音:“哥,哥,你跑慢点儿,等等我。”
这时只见梓辰跑进院子,正在院里玩耍的孩子们就你一声我一声地又开始喊“舅舅”。梓辰连忙应了两声。
三元与辛花诧异地看着梓辰,只见梓辰赤着上身,一只手拎着呈包袱状的衣服,一只手还轻轻托在衣服下面,一脸兴奋的表情。
“衣服里是什么?”三元和辛花同时问道。
这时俊梅也跑了过来,顾不上回答孩子们不停喊小姨的声音,喊道:“是鸡蛋,是鸡蛋,是我发现的。”
梓辰把衣服轻轻地放在小饭桌上打开。大妮儿与二妮儿听见小弟与小妹回来了,从厨房走了出来。梓辰一见立马喊道:“大姐,二姐。”同时三元问俊梅:“在哪儿发现的?”
“我和几个伙伴在草屋里的干草垛里捉迷藏,我自个爬到干草垛顶上发现的。鸡蛋太多,我自己拿不回来,就用柴火盖了一下,想回家叫人,在草屋门口碰到我哥了,就告诉我哥了,我哥脱了衣服就全抱回来了。”
俊梅说话时,大妮儿从厨房拿出一个小盆,把鸡蛋拾到盆里,二妮儿连忙把衣服递给梓辰说:“赶紧穿上,别着凉了。”
三月的天还是凉的。梓辰接过来穿上,对辛花说:“娘!两个姐姐今天都来了,还有孩子们,中午就炒鸡蛋吧。”农村这样的事经常发生,谁捡到了,就是谁的了。没人记较。
孩子们拍着手高兴地说道:“好呀,好呀。”
三元听了梓辰的话舒心的笑了。
辛花见孩子们高兴也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