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李汲不肯再与崔弃并肩而行,要小丫头跟在身后,落后自己十步左右——否则若真的道旁突发飞镖、强弩,我有甲护身无事,结果你倒中招负伤甚至殒命,那可怎么办啊?
对方或想擒拿自己,第一轮攻击多半不会下狠手,但对我身边的扈从,那就难说了……
不过李汲堂皇正大的理由是:“我在前,吸引刺客目光;你在后,正好寻其踪迹,尽快逐杀一两人,便有胜算。”
从河清到垣县,南凭黄河,北依太行,中间宽约三十里地,官道两旁,基本上全都是浅丘陵地形,垄亩纵横,少有长草、密林,在这个季节,是不大适合埋伏的。崔弃事先根据记忆,大致确定了四五处相对凶险些的地方,或者道北有小山,或者道南有树林,每当经过这些地点,李汲必定睁大双眼,竖起双耳,打点起十二分的精神,随时防备着有人暴起,或者有什么飞镖、箭矢飞来。
至于其余地点,只要不时用眼神扫视前方道路,防有绊马索,并且注意道旁有无可资藏身之处就行了——一个人的神经,总不可能长时间绷紧啊。
根据李汲的判估,今日之内,便可遭逢刺客,不必要等到明天。因为刺客必须连夜赶到自己前面去,于道旁设下埋伏,而倘若距离拉得太远,时间拖得太久,刺客深入唐境,暴露的可能性就越大。再者说了,焉知自己不会因为某些原因而半途改道哪?
果然不出所料,才刚过了正午,他们所处的位置,大概隔着黄河,可以远远望见横水县城吧,恰好经过一处险要之地,同时道北有小山,道南有树林。李汲才刚把警惕心提起来,忽听左侧一株杨树枝头响起声呼哨,随即一条套索便兜头盖脸直卷过来!
确乎大出李汲意料之外。
他原本估摸着,刺客如果不设绊马索,则多半会使弓弩、飞镖,先伤马而后再伤人——以李汲的本领,你想不先弄出点儿伤来便将其擒获,简直是天方夜谭——孰料对方竟然使用套索!
套索本是草原民族惯用的工具,用来套马、捉羊,不过据说东北的契丹族骑兵,也惯会施发套索擒将。
武周时期,契丹首领、大贺部的李尽忠扯旗造反,自称“无上可汗”,武则天遣左鹰扬卫大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率兵征讨,结果遭逢大败。当日战阵之上,李尽忠麾下大将李楷固善用“搨索”也就是套索,据说“獐鹿狐兔,走马遮截,放索搨之,百无一漏”,便连“搨”麻仁节、张玄遇两名周将……
李汲听说过这事儿,也知道史思明麾下有不少的契丹骑兵,他在战阵之上,也提防过套索。但谁能想到走在大路之上,就会有套索从侧面袭来啊?你们不是江湖异人么,怎么连契丹兵也混进去了?!
难道真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契丹也是有江湖的,契丹人也可以同时是江湖人……
这一下措不及防,竟被套索套住了肩头,随即搨索之人奋力一扯,活扣抽紧,将李汲双膀牢牢箍住。李汲本能的反应,就是放开手中骑矛,双手扳牢马鞍,双腿夹紧马腹,把身子朝下一沉,并且借着坐骑奔跑之势,继续朝前蹿去。
——你能套得住我,未必就能拿得下我,咱们且来比比力气看,最终是你把我搨下马去啊,还是我把你扯下树来!
“唏溜”一声,胯下陇右良骥摇头嘶鸣,四腿打滑,竟然来了个急刹车,旋即因为惯性,马失前蹄,朝前便倒。
李汲心说这不科学啊,我连人带马,你怎么可能搨得动呢?难不成树上窝着四五个人,在一起拽绳子么?他怕马倒将自己压在身下,那再加上双臂被拘,就真的没有还手之力,只能束手就擒了,因而本能地松手、松腿,同时双足脱镫,纵离马背。
于是堂堂李二郎,就仿佛风筝一般,牵着条细长的绳子,凌空斜飞出去……
身在空中,李汲才瞧明白,绳索的那端,确实是掌握在一人手中,只不过那人将套索勒在树杈上,自己牵索下落,利用自身的体重和下坠的加速度,不但迫停了坐骑,还把李汲给放了风筝……
那么之后的发展应该毫无悬念了,必定是此人落地,而李汲上树……到时候双膀被缚,悬在半空,上下皆无凭依,那李汲还不是任人鱼肉么?
唯一的问题是,这套索有点儿长。
一般套索,也就投掷五六步远,既可套马,也可擒将,但此人所用套索,本身长五丈,他更可以掷出近十步去——若无此等惊人艺业,也不可能被周挚所招揽啊,光找会“搨索”的,契丹族内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唯此才能距离官道相当距离,还能套中道上之人。
因此这人是落了地了,李汲可还没上树呢,双足离地不过四五尺。李汲身在空中,顺势一拧腰,双足发力,朝着树干便是狠狠一蹬,结果对方脚才沾地,尚未站稳,竟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