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李白终究没能真的抵达夜郎郡——去岁关中大旱,河南当贼,李亨乃下大赦之诏,将死刑改流,流者赦免。据说李白半途遇赦,遂沿江而下,折返宣城……宋若思上回的奏章中,还抄录了李白的新作——《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地翻覆、世事变迁,然而其人尚在,文采犹然……太白先生今年,或将六旬了吧?实在难以将那些昂扬恣肆的佳作,与一垂老之人联系起来啊。是不是召他回朝,重入翰林,使自己可以再次一近尊颜呢?否则,怕会留下永远的遗憾……
李亨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偶有一丝自责,淡淡泛上心头。然而他的思绪,更主要是难得的莫名的感伤,却被一名内侍的启奏声给打断了:“告大家,啖庭瑶在外请谒。”
李亨没好气地一抖手中诗稿:“不见!轰回去自省!”
内侍连声称诺,才待退下,却又被李亨叫住了:“召李汲来见朕。并往礼部问姚子彦,今春举子,有没有一个……”
低下头去,翻捡一下诗稿,很快便找到了那段话:“颢始名万,次名炎,万之日,不远命驾江东访白……颢平生自负,人或为狂,白相见泯合,有赠之作,谓余‘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因尽出其文,命颢为集……”
——“……有没有一个叫魏颢的,是否取中,速速归报朕知。”
内侍领命而去,时候不大,便报李汲在殿外请谒。李亨随手将诗稿归拢,至于案头,又拾起幞头来,端端正正,戴在头上,这才吩咐:“唤他进来。”
李汲穿着公服——自然不带双锏——躬身而入,跪地施礼。李亨右手稍稍一抬:“平身吧,且坐。”于是内侍端过一张蒲团来,摆在御榻侧方。
李汲才刚坐稳,李亨便问:“自定安行在时,你随长源搬出禁中,至今已有三载了吧?”
“尚不足三载,两岁七个月而已,未能拜谒圣颜。”
李亨微微一笑:“也不短了。朕政事倥偬,身体又常不适,虽知你供奉英武军,却无暇召见,一叙别情——你今与长源还有书信往来么?他修仙可有所成啊?”
李亨在打量李汲,李汲也用眼角瞥着李亨。他感觉比起当日在定安时,这皇帝老子又更胖了一些啊,但很明显多出的来都是儾肉;虽然面色红润,但天气尚寒,这金銮殿里也没生火炉,李亨双颊泛红得很不正常……
看起来,外间传说,皇帝身体不好,三天两头发烧,遂将政务一以委之李辅国——空穴来风,不为无因哪。
耳听李亨问起李泌来,李汲便叉手回禀道:“确有书信往来,但相隔悬远,鱼雁难通,二载之间,也只得了家兄两封回书而已。书文简约,多述家人近况,于其自身,却少着墨,也不知道修炼之道,究竟走到哪一步了……”
李汲每回去信,全都连篇累牍,把自己的遭遇、朝中动向、沙场胜负,不厌其烦地记录在内,希望李泌能够给些意见。虽说山水迢递,等接到回信起码得在半年以上,即便李汲真能安坐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他的建议也必过于延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但起码也可资参考不是?
谁想李泌的回信却很简单,主要篇幅都用来介绍家人状况,于政务、军事绝不置一词,顶多勉励李汲几句罢了。至于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修炼程度,更是提都不提。
听了李汲的话,李亨不由喟叹一声:“朕对不起长源啊……昔日长源坚决辞去,是以为烽烟将定,社稷将安,他忌惮流言,不愿再立朝中。谁想两年时光匆匆而过,安庆绪虽死,史思明复叛,官军却又连遭败绩……倘若长源还在,何至于此?”
李汲心说算了吧,你对李泌态度是挺好,但还远不到言听计从的地步。尤其两京陷落、坎坷流离之际,你心是慌的,多少还肯听几句谏言;等到两京规复、稳坐大明,你还能分得清好赖话吗?从来亲贤远小、纳谏却谗,那都是紧密联系的两端,不可能一君王能用李辅国、鱼朝恩之流奸邪,还能同时信赖李泌之类贤臣啊。别的不提,你肯始终不渝地信赖郭子仪吗,信赖张镐吗?若能办到,正不必李泌在,这社稷早就粗定了!
但他也只敢腹诽,而不便将这些话明宣于口。其实李汲内心之中深恶李亨,当隔着十万八千里的时候,听说混蛋皇帝又出昏招了,时常会琢磨:我不如将那厮一刀子捅了算了!然而当正面与李亨相对,距离不过五步时,即便身上没啥兵器吧,就李亨这倒霉模样,孱弱体格,估摸着扑上去掐都能掐死了他,李汲却又不敢动手了。
一来觉得我大好男儿,跟个混蛋皇帝同归于尽,不值当的;二则大乱未息,宫中真起什么惊变,怕会引发更大的动荡。别的不说,消息传到前线,唐军必然大溃啊,则南霁云、雷万春等,说不定要被
自己害死……
再者说了,张皇后还在大明宫内,李豫却远在太极宫中,李适在百孙邸,真要是这会儿把李亨弄死,估摸着偷笑,可以趁机攫取权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