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帅归来,必有奖掖。”
卢杞笑着摆摆手:“末吏份内事,不敢求赏。”正待转身离去,却又被那侍女叫住了——
“夫人还有一句话,请教卢进奏。”
“不敢,请说。”
“来时见大门上仍悬‘魏博进奏院’的牌匾,因何不加以更易啊?”
卢杞微露苦笑:“为朔方本无院,而魏博失院无可去……我已禀明节帅,数日间自当有所规划。”
诸镇在长安城内,原本并无独立的联络衙署,要等李汲将自宅转为官廨,不久后李豫又亲自赐名为“进奏院”,这才渐染成风,包括洛阳在内,诸镇进奏院陆续于两京城内开张。1
但到目前为止,也并非每一节镇都设了进奏院,仍无设置的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财政窘迫,而长安城内寸土寸金,实在购买不起豪宅啊,倘若随便赁几件房子做本镇进奏院,却又怕遭人耻笑,丢了脸面;二是某些节镇内部尚不安稳,遂暂时无法提上议事日程。
至于朔方镇,两种缺陷全都存在。朔方本为大镇,核定军额为六万五千,但辖境内地广人稀,物产不丰,每须朝廷自太原供输粮秣。安史之乱中,朔方军多部东迁,不但奋战于大河南北,且多滞留太原、河东等地,乃至于就广义而言,刨掉幽州、河北,长江以北的多数节镇,都与朔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此朔方复广募兵,导致进一步削弱了辖区内的农业生产,钱粮更为捉襟见肘……
目前朔方无帅,由浑释之担任节度留后,镇中派系众多,悍将如林,浑释之论威望、能力都难与郭子仪、仆固怀恩等相拮抗,能够勉强维持住暂不生乱,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哪儿还有心情往长安城内设置进奏院、进奏官呢?他心道等啥时候朝廷任命朔方节度使,或者我走运能够扶正,再说不迟。
因此李汲由魏博转任朔方,若是朔方本有进奏院,那么对搬一回家,或者更简单地换块牌子就行了。奈何朔方无进奏院,则若李汲易其牌匾,魏博又该怎么办呢?再者说了,进奏官卢杞以下,从前都与魏博相联系,倘若整套班子都转归朔方,魏博等于瞎了眼啊;倘若仍从魏博,那还怎么换牌子?
终究李汲对魏博还是有感情的,不可能直接上房抽梯,给颜真卿来个大难堪。
由此这事儿吧,就得商量着来,慢慢处置,起码先买套房子充当朔方进奏院,或者让魏博方面的吏员能够搬进去才成。代崔措询问卢杞此事的,正是红线,她折返回去,告知回复,崔措面色稍有不怿:
“这本是我家私宅,岂有仍归魏博的道理?且若购置别院,难道不该颜节度出钱么?”
再说卢杞才归前院,突然门上来报,说有人送来书函,宴请节帅夫妇。卢杞接过来瞧了一眼,不禁暗叹:“我这腿脚是闲不下喽。”被迫再往后寝,在院门口将名刺递入。
仆役传给崔措,崔措接过来一瞧,只见署名是“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崔旰。”不禁诧异:“七兄竟然入京来了?”
其实吧,崔旰早就跑到长安来觐见了,比李汲还早一个来月。
此事相关唐朝的宰相制度。唐初即定下群相之制,以三省正副长官为宰相,其后逐渐改为以四品以上官员加衔而为宰相,会坐政事堂。所以就狭义的、实质性而言,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前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号)且居于中朝,能入政事堂者,才是宰相;但就广义的、名义上而言,三省正副长官仍可被称为宰相。
比方说司徒而兼中书令的郭子仪;再比如李适在被册立为皇太子前,曾经当过一年的尚书令;仆固怀恩在外镇时曾挂尚书左仆射的空头衔,且加同平章事……
一般情况下,外镇观察、节度等使,加三省正副长官虚衔,或者加同平章事头衔,时人皆敬称为“使相”。此番李泌虽然出为浙西观察使,但尚书左仆射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并未褫夺,亦为使相,则一宰相出而为使相,自然会有使相还朝,谋为宰相以补空缺了。
尤其从前政事堂常有六七名宰相会坐,元载以后渐少,最多四人,则若去李泌而不新命,李岘便可独断朝纲了,怕是过不了多久,权柄将比当年的元载甚至于李辅国更甚。
于是西川使相杜鸿渐谋求还京,他特意跑去找崔旰,说:“我多次上奏,请命崔君为西川节度使,圣意踌躇,是恐君据地自雄也。今若肯从我还京晋谒,圣人必释其虑,则节度使可得。”
崔旰当初兴兵作乱,那也是被逼的,本身并没有自外于朝廷之意,更不象河北那票藩帅,有建半独立小王国的野心;如今听闻节度使有份,当即大喜,便留其弟崔宽护守成都,自筹贡赋五百车,跟随杜鸿渐北上长安。
杜鸿渐归来后,果然得以交卸节度使的差遣,重入政事堂,而崔旰也得已问对武英殿。李豫初始并不喜崔旰——因为对方在蜀中闹出过大乱子啊,朝廷也是无可奈何,方才赦免其罪——但见崔旰主动进京求谒,且奉上不少的贡品,陛见时又仪态恭谨,毫无虚骄之气,就此转怒为喜。当即拜崔旰为西川节度使,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