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与诸位还建在的老将军,如岳帅、张俊等人的商议,也是吸取了他们在外驻军和抗金时的经验,经枢密院谋士团的再三商讨,皇太子决定在当年王安石变法中的“将兵法“基础上,改变现有兵制,将全国的军队分成地方驻军及中央军团。
地方驻军为“**路军”,负责守卫地方的安全,并有奉中央之令出战的义务。将全国分成四十多路,每路设一个地方驻军,每路驻军在数千到一万不等,设主帅、副将领各一名,其他将领若干。各路驻军低层将领不作调换,保证将领对下属的了解,以做到“知兵”。中层将领在升职前赴临安武校参加培训的时候,同时接受评估,看是调任还是返回原位,但一般在一支队伍中的时间不少于五年。
如有涉及数路的大战事,则由朝廷将涉及的各路统一合编成“**军”,由朝廷派出高级将领为帅进行指挥。比较特殊的是边境上的边防军,他们直接被改编成了十支边防路军,暂时未做大规模。这也是怕被大金、西夏等占了便宜。
中央军团还是以“禁军”相称,但却分成了两级。普通禁军有八支名称为两个字的禁军,每支禁军有八千到一万左右,都是从下面挑选上来组成的,战斗力强于地方驻军。他们的各级将领是从下面选调上来的,都必须有在地方驻军从军的经验。
最精锐的是皇室亲领的近卫禁军,一共有三支,名称为“龙威”、“龙胜”、“龙成”。由皇帝或者指派皇室成员带领,每支人数大概在三万人左右,由现在的近卫军改编而来;原以武林人为主的至勇军也并入“龙威”军。近卫禁军的将领则是来自地方军队和下面的普通禁军,必须有军旅经验。
各级军队有军、师、队三层固定的编制,统兵官有将、指挥使、校尉三个级别,士兵分为军兵和备军两级,每级又分若干等,下级将领必须服从上级将领的指挥。每支军队中都有专门的后勤队,主官为副将,负责非战斗类的后勤任务,随军医官队也包括在其中。
从地方驻军以上,每一级最高的指挥机构都配备有谋士团,由精通兵略的文士组成。他们起到为将领作战参考和分薄部分军权的作用,这也是得益于天子周康和皇后虞水灵在太子行在设立谋士团的经验。
如果领兵的将领不接受谋士团的建议,打赢了,谋士团不能分割军功;如果打输了,将领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相反亦然,这样既可以控制将领的胡乱作为,也可以防止谋士团的文士过于牵制将领的指挥。如果将领真的有了谋反之心,那谋士团可以起到牵制和分化的制横作用。
设立懂得军事的谋士团约束将领过于随意的行为,比起军权完全掌握在一名将领手中,或是设置不懂军事的监军来控制将领的行为,应该要好的多。
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以上的军队的军制整顿从上往下进行,先动近卫军,再动大宋的核心地区,边境最后动,一层层的推广开来。这样,大宋现有的军队就从原来的一百九十多万缩减成了七十万左右,大大减轻了财政的压力。
至于淘汰下来的大部分厢兵,皇太子在诸臣的建议下,并没有把他们直接赶回地方,而是按照他们原来的归属,编成专门负责后勤的附属大队。凡完成了厢兵编制的地方,由厢兵负责原先百姓必须服的傜役,百姓可以用银钱支付酬劳,价格由当地公论。
这样,厢兵们可以有了收入,百姓们也用不着非得丢下自己的生计去服傜役。
至于原来那些二溜子、进厢兵就是混日子的,一律清除。
当然,军制改革后,军人不用再在脸上刺字,原先配到军中的罪犯不再从军,而是改由当地厢军监管,一同参加傜役服刑改造。
如此大规模的改变军制,也得益于临安武校多年培养的将领,现在大都在地方上任中级、低级军官,高级将领中也都基本经过临安武校的培训。除非国家从此偏安一方,再无恢复之志,否则军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大家都清楚的事。
保证地方军队的变革不生太大的变故,皇太子周复接受了部分臣子的建议,由临安军校的那些功勋老将出面,每人负责一片。他们对朝廷的忠诚不用质疑,而且下面的各级将领大多是他们的部下和学生,能够保证大部分将领的忠心和服从。所以,军制改革在军队中的阻力并不是很大。
现在,赵彦中正轻松的看着飙的完颜宗隽,想着皇太子的情报中金人朝廷的现状,嘴里没有丝毫的让步:“阁下,本使不过是好心提醒一声,贵使如果真的不想完成使命,那就请回,本使也急着要回去听诸位大师们的辩论呢。
“你!”
完颜宗隽给这个愣头青气的够呛,却没了主意。
这是因为金主合剌现在的性情极度不定,常常无故杀人。喜好汉家学术的他居然改变了朝中称皇帝为“狼主”的旧规,坚持用汉人尊称天子的“陛下”。
在得知大宋将举行儒家辩论之会的消息之后,金主合剌还叹息自己要不是皇帝就好了,那样就可以亲自前往大宋观瞻。而且,还不顾众臣的反对,派出专使来宋收集辩论的。如果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