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是后话了,现在,大宋境内的辩论还正在热闹的时候,无数的文章涌现出来,甚至有了汴京时昌盛的景象。
这得益于大宋历来允许臣民说话的传统,过去各个王朝一言半语陷人以罪的情况,在大宋从来未曾生过。也是因为连续两代君主对下宽和的态度,只要你不是不讲道理的乱骂,决不追究言论中的过失。要不,谁敢公开和自家的君主辩嘴皮子,还是在书面上。又不是想死了,记在纸面上让人追究?!
自然,大家在涉及天家的时候,还是很给两位君主留面子的,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他们的主张,至少以理说话,不会直接斥骂两位君主荒唐。
无论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这一期《朝报》特刊反正是成抢手货,谁都想得到一份,黑市价格到最后抄到一两银子一份,还是有价无货。
这个消息后来让天子周复知道了,他遗憾的要命,更感慨《朝报》胆子太小:这特刊卖上个十两银子也有人要,白白放弃了一次挣大钱的机会!
听到天子此语的人集体无语,然后就在庆幸:这话好在是天子在御书房里说的,不会传扬出去丢了大宋的脸面。
有形无形之中,因为谭世怀的冒失行为导致朝局动荡的可能,被太上皇一篇文章轻易的化解。
看到这种局面,郁闷之极的谭世怀实在是无可奈何,他可没有逼得老皇帝亲自出手的得意。以他多年的政治经验判断,此次弹劾肯定又是无果而终。原以为天子被自己逼了一下之后,就必须对自己的谏章给出个明确的答复,谁知,天子居然把太上皇给请出来对付自己,好一尊大佛!
以大宋尊亲重礼的传统,在位二十多年的太上皇,再怎么也比后起的天子在士林的影响力大;对于臣民来说,年事已高、素来宽和的太上皇跟大家讲道理,也比冲动的年轻人周复更容易让人接受。
不过,心情极度不爽谭世怀根本没想到,这是太上皇主动揽的事儿。他要是知道,太上皇也是想借这个机会小小的报复他一下,更怕会郁闷死!
只是,由谭世怀挑起的这场辩论还没有就此结束,它所造成的后果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
大辩论还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瘟疫已经在几处开始漫延。
好在事先有了准备,各地医药院立刻投入了救助百姓之中,再加上近几年大宋的百姓生活见好,抵抗力也有所提高,疫区并没有出现死人的情况。整个大宋都在望眼欲穿,大家都盼着刺骨的寒风能早日到来,这在大宋的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随着十月寒风的来临,全大宋都松了一口气:瘟疫终于要结束了,这场举世少见的灾难也到了尽头。按前面的情况来看,因灾死亡人数不会过万人,这样大的天灾所造成损失已经不算很大,大宋还承受的起。
朝廷此时还是不能松懈,灾后灾民的安置、重修被冲垮的堤坝,还要为因灾死亡的百姓安葬、收养孤儿,各地也还都在忙乱之中。
不过,根据各地报上来的情况看,医药总院院正许洞在此次平复瘟疫中居功甚伟。不是他的坚持,隔离不会一开始就做的那样的彻底,完全阻断了瘟疫的传播,使得各处爆的瘟疫只局限在一地,并没扩散。现在,大家都明白了许洞的坚持是对的。
而且,瘟疫还没开始,许洞就亲自带队到了最有可能爆瘟疫的地方。瘟疫爆之后,许洞带着自己的随行人员奔走于疫区,尽心尽力安排着治疗和防疫。而且,医药院此次能有效的应对天灾,身为总院院正的许洞也功不可没。
许洞本人还没有返回朝廷,为他请功的奏章就已经在天子的案头上堆起了厚厚的一叠,一个在传统中被歧视的伎官能够得到如此多的赞誉,这在大宋朝廷之中还是第一次。天子下旨,要许洞尽快返回临安,不仅是按功行赏,更是下一步安排。
天子已经决定按医官们的建议,把医药院扩大,建立起分布全国的防疫体系。这样手忙脚乱的应对天灾和瘟疫实在是折腾人,有了此次的经验,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随后传来的消息,却兜头给兴奋中的朝廷浇上了一盆冷水:因为一直在疫区行医,年事已高的许洞早已感染上了瘟疫,只是平息天灾,他一直坚持到了瘟疫被控制的时候。天灾结束,已经病危的许洞再也坚持不下去,已于十月三日病故于潭州。
因为疫区刚刚才解除封锁的原故,许洞病故的消息,直到十月中才报到朝廷。
听到这个消息,再看看许洞临去前让自己的弟子执笔、他口述的奏章《防疫统论》,整个大殿之上鸦雀无声,只能听见代师父送上最后奏章的兰天压仰的抽泣声。
“传旨,册封许洞为太子太保,授昭文馆大学士、爵郡公,并许其子弟继爵位,依例荫及后人。“良久,天子周复才重重出了一口气,追封之后,再次开口:“谥'忠敬',赠其家白银万两。“
重兴元年三月初,倾天网回报:回鹘的确曾向大金的边将救援,但金人根本未予理睬,半个援兵也没有派出。这也不奇怪,多年来大金的实力只能达到西夏的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