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瑶听出了赵叔的担心,赵海还没出师,辞了学厨,以后想再回去就难了。悄悄告诉大家,本书首发,想更快阅读,百度搜索就可以了。如果自己这边没有更好的筹码,想要吸引人家,也确实不容易。
张瑶道:“我这祖传手艺愿意交给赵大哥,但是赵大哥要和我签订协议,五年内不能把手艺外传,至于五年以后,他是继续帮我,还是自己独自出去做生意,我都不管的。另外我手上还有几份不错的食谱,赵大哥如果愿意帮我做事儿,以后这食谱我也送给他了。”
赵叔心中一喜,这张瑶的手艺他是见识过的,他们已经到她家里吃过两次饭了,第一次那些猪下水做的菜也能做得那么好吃,还有那淀粉做的食物,也很是美味。
第二次吃的那猪肉炖粉条,上药炖鸡等菜肴,味道也极好,看着材料也普通,但是张瑶硬是比别人家的做得好吃的多。他平时也有上馆子吃过,觉得那些吃食都没有张瑶做得好,就算是一般的素菜,吃起来也比平日在自家吃的好吃得多。
如果张瑶不仅愿意把做粉条的手艺传给赵海,而且还愿意教授那些食谱,那赵海只要学会了几个拿手菜,以后开个小馆子,肯定也能养家糊口啊。至于那个五年的约定,更不是问题,赵海现在不过做了一年多学厨,真要出师,没个四五年根本不可能。
赵叔思虑清楚,就改了话锋道:“张姑娘愿意教给赵海本事,是赵海的福气,我们哪儿有不允的道理,今儿下午赵海下工回来,我就带他去见姑娘。”
张瑶见他允了,又说了一下福利待遇:“赵大哥来帮我忙,我是会开工钱的,不过我开的食铺不大,现在生意如何我也不敢肯定,这开始工钱可能不高,就两吊钱一个月,以后如果生意好了再加。平时可能不能固定给假,如果确实有事儿,可以早上帮我开了铺子再去,不知道是否能行。”
赵叔听到还有工钱,两吊钱一个月的工钱虽然不高,可是也不低了,那小酒楼的厨子,一个月也就五吊钱呢。
而赵海做学厨,根本一分工钱都无,只是包了一日三餐,逢年过节的时候,赵叔还要给赵海准备些东西拿去孝敬师傅,这一对比,赵叔更觉得张瑶给的待遇丰厚,对张瑶千恩万谢。
张瑶和赵叔客套一番,然后又说了最后一件事情:“我那铺子不是很大,那隔做厨房的房间更小,又没有井,平时放个大水桶炖汤煮粉还行,可是要洗碗就有些麻烦了。我想找个人家帮忙洗碗,送碗,再顺便帮忙送些水和柴来,我也每个月给一吊钱的工钱,柴和水的钱另外算一个月结一次账,如果后面生意红火的话,还可以加工钱,赵叔赵婶子可有兴趣接这活儿。”
赵叔还没说话,旁边抱着孙子一直听他们说话的赵婶子道是先应了道:“有兴趣,当然有兴趣了,这是张姑娘照顾我们,才把这么好的活儿给我们做。我家里有牛车,平时给你送碗,送水,送柴也很方便的,不过水就不用给钱了。我和儿媳妇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这洗碗也不是什么重活,在家里就能做,可是送上门的好事儿呢。”
赵婶子既然揽了活儿去,赵叔自然也没有二话,大家又闲聊了几句,然后张瑶就和赵叔一家人告了别,回家去了。
这事情谈妥,张瑶觉得心情极好,回到家,大丫已经做了一桌好菜等她。大丫最近一直跟着她,看她做菜,也学了几分,做的菜比先前在她家吃的都好吃了很多,张瑶赞了她几句,两个人吃得极为欢喜。
吃过饭,张瑶带着大丫出去忙活,找砖瓦匠,张瑶不识得,就又去了赵家杂货铺,赵叔让小轩带着她去找人。临走前,大丫突然想起先前找赵叔定的竹漏子,问赵叔做好没有,赵叔才想起,那东西早就送了来,自己忘了给张瑶送过去。
随即回身从货架上取了五个竹漏子递给大丫,张瑶要给钱,赵叔拒绝了,这东西本就不值几个钱。最近自己家受张瑶照顾颇多,这以后还是儿子的东家,他就当是送个人情了,钱是坚决不肯要,张瑶也没再强给。
张瑶带着大丫去找了砖瓦匠,让大丫看着砖瓦匠帮忙做排水沟,起灶台,顺便在墙上临街的位置开了个小窗户。
张瑶则去东市买了两头驴子回来,这牛一般都是耕田用的,不仅贵,卖的还不多,马比牛还贵。张瑶只能买了两头驴子来拉磨,两头换着拉,应该也不会太累。拴在院子的墙角处,想着过两日请人给搭个草棚子,也免得这驴子天天日晒雨淋的,给淋坏了。
然后张瑶去木匠铺问了一下家具的进展,木匠师傅说那木桶、雕版和搅拌机已经好了,桌椅还在赶工,预计后日就能够做好了。
张瑶请他们赶个工,尽快完工,然后又让他们帮忙把做好的东西都运回了家。这时候已经到下午三点左右了,张瑶想到昨日和农户约好的,今日去运红薯。
她又急忙叫了三辆马车,往城外赶,跑了三户村子,拉了五百斤红薯,回了院子。她在农户家里寻了些稻草,把红薯都盖了,也没人知道里面是什么,今天正好那卖包子的大娘也早早收摊了,这也不怕她八卦。
回了家已经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