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陈达铭的故事
内府有经厂,专司印制各种书籍,内府的版本不但是从制版还是印刷质量来说都是极佳,如果用来收藏那绝对是上上之选,
很多司礼监的大太监,特别喜欢让经厂印行一些关于天地仁义道德文章的书籍,但这些书籍自然没有多少销路,即使强行摊派下去仍然卖不动,所以政策性亏损十分严重。
偏偏经厂是个官僚管理下的超大型企业,体制僵化机构庞大人员众多,靠自有业务完全吃不饱,还好经厂背景深靠山硬,可以依靠印行各种流行演义小说甚至饥不择食对外招揽各种灰色业务才能生存下去。
历史上第一部《三国演义》的印本就是内府印出来的,这一次《三国演义》的印行甚至开启了晚明无数通俗演义小说的风潮,也正是靠这些印量超大的通俗小说,经厂才能维持下去。
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内经厂仗着有内府的背景什么书都敢印。
万历年间,内经厂甚至印行了无数精美考究的红阳教宝卷,红阳教也正是因为走通了经厂的路子,印行的经卷数量与质量皆居各教门之首,才能流布各地持久不衰。
因此只要有足够的银子能走通内府经厂的路子,地方官一般就不敢查禁内府的印本,陈大明觉得这主意好:“内府经厂这名号一出来,谁敢查我们这部《大明英烈传》,只是这部书到底该怎么写?”
柳鹏则是十分严肃地继续说道:“其中书中的故事,我已经想好了,主角叫作陈达铭,也是县里的吏员,神通广大,广交四方朋友,断案如神,查获了无数案件,缉拿了无数盗匪,这人跟陈叔叔名字相近,习性相近,出身相同,就是祖籍都一般!”
“故事讲的是陈达铭如何断案?”陈大明开心得不得了:“我倒是破过好多奇案,而且也听人讲过很多匪夷所思的案子,都可以用起来。”
在陈大明眼中,这部《大明英烈传》等于他半部人生自传,若真是有心人,当然能一眼就看出这所谓“陈达铭”就是他陈班头的化身。
只是柳鹏的想法却不一样:“断案的故事自然是要写的,而且多多益善,但是关健在于讲陈达铭怎么升官发财,在书里他扶保大明大公无私,破了无数奇案,拿获了无数乱党反贼,步步高升,最后做到了一省按察使!”
柳鹏这么一说,这部故事的体裁自然为之一变,从自传性质的纪实文学变成了类近空想的官场小说,跟真实的陈大明陈班头形象相去甚远。
这样一来出版的阻力就更小,只是陈大明却想到另一方面去:“怎么陈达铭最后没做到总督巡抚?”
在大明朝的体制之内,吏员是非常底层的存在,几乎没有晋升的机会,虽然名义上号称“三途并用”,但是实际上杂途等于一辈子都没机会升不上去,象陈大明这样的小班头,哪怕想要谋一个杂官的位置,都比读书人连中三元还要难一些。
国初洪武朝尚有吏员直迁知府的例子,到了正统朝,已经明文规定吏员出身者一律不得充任知府,以后正途之外的出身越来越没有出路,到了本朝初年张居正当国,山东出了两个吏员出身的知县,已经被认为破格用人了。
越是没有前途内心苦闷,越是想要步步登天,一听能在书中当一任按察使,陈大明已经乐开花了,但是觉得按察使还是差了点意思,而谷梦雨当即在旁边提出了质疑:“陈叔叔,毕竟那陈达铭是吏员出身,能做到一省按察使已经不错了。”
“不够不够!”陈大明对于这部还没写出一个字的演义小说代入很深:“最少也应当是一个布政使才行!”
柳鹏也没想到陈大明有这方面的考虑:“那陈达铭有经天纬天之材,立下过救驾之功,别说是总督、巡抚,就是做太子少保、六部尚书都没问题了。”
“那便好,那便好!最好是先做一任户部尚书,然后转任吏部尚书,然后入阁做了阁老,不要做什么刑部尚书,那我就心满意足!”
“那好办那好办!”柳鹏跟陈大明探讨起小说细节来:“陈达铭可以做东阁大学士,户部、吏部两个尚书一肩挑,然后直接入阁做了首辅。”
虽然陈大明也知道“非进士不得入阁”,一个杂途出身的小吏员连知县都当不了,但这并不影响他兴高采烈地说起这部小说的剧情:“这样甚好,这样甚好,那做东阁大学士的时候,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一肩挑可好?”
虽然他内心有点对刑名有些看法,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但终究是做了几十年刑名实务,听说有机会最后还是想过一把刑部尚书的干瘾,而柳鹏当即答应下来:“陈叔叔既然这么说了,那肯定没问题啊!您就是做了首辅,也可是兼挑了六部尚书啊!”
这句话若是在官场上说出来,肯定会被人笑话几个月,但是陈大明却觉得最最顺理成章最最合理不过,只是他还是有个疑问:“只是这么说来,陈首辅既然是出身于吏员,怎么能步步高升登台拜相。”
实在是这个故事太过虚幻缥缈了,现在陈大明双又觉得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