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甘心不甘心,李鸣复、袁甫等一干群臣此刻也只能齐齐躬身而退。毕竟,贾似道虽说今夜说话有些失水准,可是想要借着他的那些看似好大喜功的话就给贾似道安上一个罪名,显然不太现实。
至于赵与芮、赵师弥这四大嗣王还有老而弥坚的宗室宿老赵德言,除了赵师弥说了一句话外,至始至终都是保持着冷眼旁观之态。
宗室不得干政,不得擅自离京,这是从大宋朝立国之时就定下的规矩,虽说到如今这个时候这些规矩早就被打破,不过至少在表面上还是要做做样子的。
当然,有袁甫、李鸣复等人冲锋陷阵已经足够了,赵师弥等人完全没有必要自己赤膊上阵,至少在如今,贾似道还没有达到需要他们亲自出马的程度。
虽说今天拿下殿前司拖刑部和临安府下水的目的没有直接达到,可是能够让一直在朝中顺风顺水的贾似道折戟,似乎结果也不是那么差。今天能在贾似道身上贴上这样一个好大喜功的污点,那么今后就能给他身上涂染上更多更重的污点。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怕就怕贾似道是个油盐不进的货色,如今看来,之前对贾似道的种种担忧和重视,实在是太高看了他些。
所以,赵师弥、赵德言等人倒是心情异常轻松的离开勤政殿。至于,贾似道说的那些有关蒙古的种种,尤其是大宋和蒙古终有一战之说,却是根本没有被他们放在心上。
史嵩之、郑清之、谢举伯等人离开前,倒是尽皆给了贾似道一个心安的眼神,显然是在告诉贾似道,不用太过担忧其他。
朝堂之上,若是不抱团取暖,怕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人吞的渣都不剩,还在为人数钱。当然,身处这庙堂之上,想要遗世而独立,那更是个奢望。
不管史嵩之等人对贾似道今天晚上的惊天之言,到底是作何之想,此际大家已经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若是他们临阵抛弃贾似道,那么以后还有谁敢跟他们共事?更不要说,贾似道今天晚上只是输在了大势上,至少在舌战袁甫、李鸣复、杜范三人的时候,可是没有处于下风。
更重要的是,赵昀最后时刻虽说出声一言而决的拒绝了贾似道趁机出兵,遥相呼应孙奎,向蒙古施加压力的想法,又何尝不是在给贾似道台阶下?
只要赵昀还看好贾似道,还宠信贾似道,就算贾似道暂时受挫,日后也同样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随着一众心思各异的群臣离去,偌大的勤政殿就剩下赵昀、董宋臣、卢允生主仆三人还有站在大殿中央的贾似道了。
端坐在龙椅上的赵昀,看着殿中神色淡然的贾似道,眼神复杂难明。有欣慰,有高兴,有担忧,更有恨铁不成钢之色。
在赵昀看来,今天晚上贾似道能够在刚刚遭遇刺杀之后,就想到用栽赃的手法将刺杀的主使者推到口温不花亦或是蒙古人的头上,并借机从襄阳出兵,威逼仅有史天泽和张柔镇守的长江以北诸地,其实都是为了他。
洛阳和开封两京,是大宋朝皇室永远的痛。赵昀初初登基,之所以答应蒙古联兵灭金,还不是因为窝阔台抛出了将洛阳和开封在金灭之后还给大宋的筹码?
那个时候蒙古已经尾大不掉,兵力更是傲视**,大宋虽说没有出过多少有经世之才的能臣,可是若说真没有人看出,金国存在才是大宋最为安稳的屏障的话,显然不可能。
灭金之后,少了金国这个立在大宋前面的屏障,大宋就要直面实力已经远超大宋的蒙古,大宋朝并不是没有想到过,可是赵昀依然选择了跟蒙古合作出兵灭掉已经逃到蔡州的金哀宗,并跟蒙古瓜分了金哀宗的尸体、金国的国库宝藏,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因为赵昀那个时候初初掌权,想要做出一番大动静出来,彰显他英主的形象么?不就是因为,赵昀或者说是时大宋朝庙堂之上的高官们,心中还存着侥幸,存着跟蒙古人是盟友的侥幸,存着蒙古人真的会遵循盟约将洛阳和开封还给大宋。
若是洛阳和开封真的被赵昀兵不血刃的收回来,那么对赵昀个人在大宋朝中的声望,自然将会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提高,史书上赵昀这个做了十数年傀儡皇帝的皇帝将会留下浓重的一笔。
可是现实总是跟想象不同。
蒙古人没有依照盟约将洛阳和开封还给大宋,赵昀大怒之下借着大胜金国的声势发动了端平入洛之战!结果却是大宋朝十数万精锐一战而没,也因此开启了大宋和蒙古之间长达数年的战事。
数年时间,大宋朝在蒙古的兵锋下,屡战屡败,依靠长江勉强维持着最后的尊严,朝野上下已经渐渐失去了主动对敌的心思,而是只想着怎样能够在蒙古的兵锋下苟延馋喘了,而赵昀呢,也是渐渐看明白了事实,悄悄熄了对洛阳和开封的奢望!
主动开启襄阳之战,是因为襄阳地处咽喉之地,扼守着长江要冲,一旦蒙古人真的在襄阳站稳脚跟,沿江而上随时可以深入四川腹地,沿江而下也可进攻淮西淮东进逼临安城,若是蒙古水军势成,更可直接渡江直入大宋腹地!大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