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只见漫山遍野、寻常巷陌、普通庭院到处是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芳香袭人。
那位高居在未央宫的刘恒,根据百姓的意愿,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决定废除以言治罪法令。诏书如下: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後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自古以来,君王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倾听民声民意,经常派一些官吏,主动到各地去调查,再把调查来的各种意见集中起来,上报朝廷,周厉王止谤,结果被流放。到刘恒统治时期,他借鉴历史经验,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废除以言论治罪,这是鼓励百姓言论自由,充分表达他们心声的一项举措。
从此,每当皇帝刘恒车驾出入的时候,遇着官吏、百姓上书,立即停车接受,如果上书说得好,刘恒极口称善,颇为嘉纳,如果上书说得一般或者不好,也不计较,格外包容,鼓励人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有虚心纳谏的皇帝,就不缺直言极谏的人臣。颍川人贾山,涉猎广泛,曾给颍阴侯灌婴当骑士,听说皇帝诏求贤良方正,收集治乱条陈,不由奋笔疾书,借秦为谕,言治乱之道,十分恳切,名曰《至言》。文章大体如下: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臣不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鹜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
……
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追厥功,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驰,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又必怠于政矣。
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止岁贡;省厩马以赋县传,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赐天下男子爵,大臣皆至公卿;发御府金赐大臣宗族,亡不被泽者;赦罪人,怜其亡发,赐之巾,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是以元年膏雨降,五谷登,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衣食多于前年而盗贼少,此天下之所以顺陛下也。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瘙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原来刘恒自继位以来,虽然勤于朝政,但闲暇之余,喜欢涉猎,经常出游,引起贾山的注意,上书切谏。刘恒览奏,很是欣赏,下诏褒奖。
这个时期给皇帝上奏章最多的,被皇帝采纳最多的,还是那位雒阳才子贾谊。他写了许多篇充满哲理的熠熠生辉的文章,在他的文章中,他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政局大体稳定,应该改正朔,易服色,大兴礼乐,更定官制等。改正朔,就是改变秦朝以“水”为德,以十月为一年之始这样别扭的历法;易服色,就是改变秦朝服色尚黑的制度,主张汉朝的服色应该尚黄;兴礼乐就是使君臣有别,尊卑有序,强弱有位,使臣不敢欺君,下不敢凌上,卑不敢僭尊,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稳固,社稷才能长久。他的奏章充满施仁义、行仁政的爱民思想,洋洋洒洒,草成数千言,厘举纲要,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
刘恒读了他的奏章,连连叹赏,只是他所提的建议事关重大,涉及面较宽,不便轻易施行。
刘恒把他的奏章让大臣们传阅,相当一批大臣们不赞成他的主张,如丞相周勃、太尉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等几个老臣,自恃功高,思想守旧,胸襟狭隘,一向尊奉黄老学说,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当贾谊这样学识渊博又有革新思想的年轻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