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把贾谊排挤出京,当然快意,不过他的这种快意没过多久日子,他便被第二次罢相。√
公元前177年10月底丁酉日,代表神明的上苍又一次发生日食,这是皇帝登基以来第三次发生“天狗吃日”现象,在皇帝的内心造成极大的不安与惶恐,他经常扪心自问:“难道朕做错什么?从而引起上苍一而再再而三的警示。”
他想到贾谊,一个忧国忧民的书生,早就由于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这些功臣宿将们嫉妒和排挤,由于邓通的进谗而被远远地调离京城,京城从而少了一个不太合群的读书人,看来上天不是针对他的。
他又想到周勃,那个锥钝少文的周勃,前些日子极尽所能挤走贾谊,而自己同时又被城阳王刘章、济北王刘兴居所痛恨。两位诸侯王每次见到皇帝,都是异口同声说:“周勃到封地,我们也去,他不去,我们也不去。”把周勃作为他们的代表,作为他们赖在京都迟迟不肯离去的挡箭牌。理由和托词惊人相似,一看就是一个鼻孔出气。
如此一想,周勃顿时成为一位处在风口浪尖的敏感人物。刘恒当然明白,城阳王刘章、济北王刘兴居之所以这样做,与不满朝廷的封赏有极大关系,与周勃不兑现当初的诺言有极大关系,如果让周勃盘踞在丞相的位置,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想到这里,刘恒开始犯嘀咕:“难道上苍发生日食,应在周丞相身上不成?”他为此左思右想,犹豫不决。
但刘恒的这种犹豫只是短暂的,到了11月,他很快就做出第二次罢免周勃丞相的决定周勃主动带头返回自己的封地。
刘恒下这个决心绝不是心血来潮,不经过深思熟虑,绝不敢下这个决心,毕竟是在动一位身居首辅的丞相,一位在朝野有着极大影响的要人,牵一发而动全局,弄不好就会把朝局搞乱。
刘恒在诏书中是这样说的:“日前曾诏令列侯返回自己的封地,有的找借口不走,丞相是朕敬重的人,可为倡率。”理由堂而皇之,谁也说不出什么,包括周勃在内。
同贾谊一样,周勃也是毫无思想准备,但诏书已经下达,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没有理由不照办。
周勃一脸怅然,满肚子郁闷,暗暗想:“复相还不到一年时间,再次被皇上罢相,自己究竟什么地方得罪皇上啦?”
“难道我与灌婴、张相如、冯敬合伙诋毁贾谊,诋毁错了?”
“难道当初我许给刘章为赵王、刘兴居为梁王,没有兑现,遭到天谴?”
“看来我真的老了,不合时宜,老朽无用!”
他一次次悄悄问自己,最后自己也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他无可奈何地把相府的各项公务一件件交割完毕,最后缴还相印,向皇帝告辞。
毕竟是社稷功臣,刘恒说话蛮客气的:“周丞相为大汉朝奔波一生,劳苦功高,此次又主动带头返回自己的封地,为列侯率先垂范。”
“微臣驽钝,不能辅助陛下安邦定国,燮理阴阳,很是惭愧。”面对这位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皇帝,周勃不得不承认,皇帝绝不像自己当初想象得那样容易控制。
刘恒笑着说:“卿看何人可以续任你的相位?”
“太尉灌婴。”周勃被罢相,丞相的位置出现空缺,他知道皇帝已有成熟人选,便顺水推舟灌婴,灌婴是老功臣、老战友和老乡,与自己关系密切,将来好有个照应。
刘恒爽快答应:“甚合朕意。”
周勃磕头谢恩,刘恒从御座站起来,亲自把他送出宫门,算是对功臣的一种特殊礼遇。
次日,刘恒当即颁布诏书,擢拔灌婴为丞相,取消太尉这个官职,太尉所掌的兵权归属于丞相,等于把行政权和兵权全部交给灌婴。
十一月的灞水桥边,寒风萧瑟,枯黄的树叶在地上被吹得来回飞动,簌簌作响,乌鸦落在光秃秃的树上,“哇,哇,哇”凄惨地叫着。在这个心情暗淡的日子,周勃即将离开长安,返回绛地,他的战友灌婴领着几个同僚,为他饯行。
灌婴感慨地说:“老伙计,其实我当丞相与你当丞相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啊,你封侯封地,难道我没有封侯封地?”
“是啊,咱们是一路人呀。”周勃接过灌婴递过来的酒爵,一饮而尽。
“那为何要你带头回封地,难道灌婴不能带头回封地?”灌婴不解地问。
一阵寒风吹过来,周勃打了一个寒噤,机敏地说:“我想了很长时间,可能还是堵城阳王刘章、济北王刘兴居的嘴而已。”
灌婴气愤地说:“他们太过分。”
周勃摇摇头,愧疚地说:“现在平心静气想一想,是咱们对不起人家。”
他们又喝了几爵酒,互道珍重,然后翻上马背,扬鞭奋蹄,奔跑在寒冷的大路上。
周勃以身作则,带头返回绛地,其他列侯再也无咒可念,纷纷返回自己的封国。城阳王刘章和济北王刘兴居听说后,觉得总算出了一口恶气,也收拾行装,连夜到自己的封地去了。
列侯返回自己的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