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在炉灶里滚了一圈,整个人狼狈又滑稽。
不过她独自一人过新年,形象都是次要的,最难受的是冷。
因为怕买不到新煤,舍不得烧,所以炉子里生着小火,顶多能保证不被冻死,维持生命体征没有问题,却没办法让人感到舒适。
桂阿姨在室内,穿着厚衣服,又裹着一层被子,依旧瑟瑟发抖,手脚冰凉,尤其是手痒痒的,好像冻疮要犯似的难受。
因为不怎么回来住,也租不出去,房子常年闲置,里边的家电早就被桂阿姨变卖,家里没有电视,也就看不了春晚。
对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来说,没有春晚,哪里算得上过年呢?
桂阿姨孤苦伶仃地一个人缩在炕上,听到外头热闹的鞭炮声,愈发感觉孤单,她竟然想念起陆余。
那孩子很小的时候,其实是跟她亲的,两三岁的奶娃娃,追着她奶声奶气叫妈妈,满眼都是依恋,仿佛她是他全世界最值得信任的人。四岁时,就能上灶台,歪歪斜斜地帮她烧水,是全村最能干活的小孩。
以往的每个春节,也都是陆余陪着她,桂阿姨通常都觉得烦,但偶尔也会庆幸有这么个小东西在身边,不让她感到那么孤单。
桂阿姨总是担忧,那孩子不是亲生的,日后是否真能给她养老送终?但每次问,小幼童都会懵懂地回答:“以后赚钱给妈妈花!”
乖巧粘人的小陆余,好像只在回忆里能找出影子。陆余越长大,越冷硬,会在别的孩子嘲笑他时,抄起棍子就跟人干架;会在桂阿姨回城打工时,面无表情地跟她道别。
是什么时候渐渐跟她疏远的呢?也许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恶果。
记得刚抱回村时,邻居们都夸小婴儿陆余长得结实,比别的同龄孩子长一截儿,以后肯定能长大高个儿,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长大了会保护妈妈。
“他桂嫂,你节哀吧,虽然老陆走了,可你有儿子傍身,熬上几年,等他大了,就能孝顺你,老了也有依靠!”
“这孩子出生得是时候,没有他,老陆头怎么会把房子给你?这孩子有福气。”
——当年村里人都这样跟她讲。
但也许,从她把陆余抱回家的那一刻,一切就都错了。
六年多以前,桂阿姨的丈夫陆老二打工时,不幸被建筑工地一根掉落的钢筋砸断了脊骨,抢救无效死亡。
据说陆老二上工时喝了酒,包工头抓住这点,说他违规操作,不能算工伤,来回来去跟家属扯皮,最后将赔偿款、抚恤金打了个大折扣。
要钱的时候,陆家人做缩头乌龟,不敢跟包工头叫嚣,还劝桂阿姨见好就收。等钱到了,他们却抢走了一半。
桂阿姨拿着不多不少的抚恤金,挺着五个月的肚子,跑回她亲大哥家。——桂阿姨父母死得早,世上只有大哥这一门亲戚。
大哥嫂子都劝她把肚子里的孩子打掉,趁着年轻,再找个好人嫁了。
可肚子里的娃儿早就有了胎动,有时候肚皮上甚至能显出小手小脚的形状,桂阿姨舍不得,后来在大嫂的陪同下,也去过一次医院,医生告诉她,她肚子里是个儿子,月份太大只能引产,跟生孩子差不多,要受些罪。
桂阿姨在门口等着,看着医院宣传单上的胎儿科普画,看到这个月份的小胎儿四肢都发育齐全,几乎跟婴儿没什么区别,又感到肚子里的小生命一直不安地动弹,愈发受不了,她丢了挂号单,攥着科普画,回了家。
然而大哥家也不富裕。
大哥大嫂肯救济她一时,却不愿意白养她一世,见她没把孩子打掉,又听说是个儿子,万一生下来,以后肯定不好再嫁出去,又是一顿劝说。
但桂阿姨这回铁了心,恨恨地表示:“陆家人都不是好东西,他们抢我的抚恤金,我就得给我儿子要套房子!”
老陆家没分家,所以宅基地全在老陆头名下,以至于陆老二死了,桂阿姨一毛钱遗产也拿不到。
大哥大嫂听到她有这份志气,才放下心来——至少桂阿姨以后有地方住,不用担心她的生计,更不会永远赖在他们家。
桂阿姨知道自己白吃白喝,会碍嫂子的眼,何况抚恤金不多,总不能坐吃山空,就四处找活儿干,经常去的那家县医院,护士长看她可怜,便给了她一份临时工作,薪水微薄,但不忙,也不累,就是推着孕妇们的尿液、血液,往检验科送,再把空试管送回来。
因为打着这份工,桂阿姨渐渐跟护士们混熟,经常能听到一些院内外的八卦。
临近生产的那几天,桂阿姨听说了一件奇事:有个特别有钱的阔太太,要在他们医院生产。
桂阿姨不信:“有钱人能在这种小地方的县医院生孩子?至少也得去市医院吧!”
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