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观位于武昌府咸宁县太乙山上,此处千峦叠嶂,万壑争流,茂林修竹,曲径通幽,相传太乙真人曾在此观中修炼仙道。
这日清晨,几个道士正在山门外打扫,忽见一青衣人从薄雾中穿出,说是要见主持文隐道长。
慈航殿上,立着一位年过七旬的道士,虽已发须皆白,却是身材挺拔,气度非凡。青衣人小心关上门,听了听动静,确定其他道士已走远后,立即跪下磕头,边磕头边哭:“皇上啊,皇上,老奴日想夜想,想你想了四十多年了。”
老道士也禁不住泪如雨下,他扶起青衣人道:“喜宁,这里没有皇上,只有文隐,你不要叫我皇上,也不要自称老奴。快说说,你这些年过得怎么样,又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
喜宁回道:“在外老奴自然不会说,但这里还是让老奴喊喊皇上吧。想当年,那燕逆入了南京,皇上从密道脱险,只是皇上走得急,老奴未及跟上,便索性留在宫中,想寻机杀了燕逆。可恨燕逆对我们这些皇上身边的人,严加提防,让我们做宫里最苦最累的活,许多人都被折磨至死。老奴苟且偷生,虽侥幸活下来,却一直没有机会近他的身。燕逆死后,他的孙子朱瞻基还算仁慈,见老奴老成稳当,便派老奴和王振去贴身照料朱祁镇。朱瞻基一死,这朱祁镇小小年纪便坐上了龙椅,他对老奴还算尊敬。老奴没有杀朱祁镇,因为杀之无用,总还会有别的燕逆子孙上位,更何况,老奴还要保护皇上的血脉。”
这老道士正是当年的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城后,朱允炆在一些近臣和侍卫的保护下,带着长子朱文奎从密道逃出了京城。朱允炆在民间东躲西藏,颠沛流离,尝尽了苦头。
朱棣治国有方,天下日渐归心,朱允炆身边的文臣武将离开得越来越多。二十年前,朱文奎因病亡故,朱允炆深受打击,便随殷道长来到太乙观出家,身边剩下的都是最忠心的臣子。
喜宁本名达吉布,女真人,十岁那年被朝鲜人掳去,惨遭阉割,因长相俊秀,得以陪着朝鲜进献给建文帝的妃子来到明宫廷内。
朱允炆非常宠爱那个朝鲜妃子,爱屋及乌,再加上小达吉布本身聪明伶俐,说话讨喜,所以建文帝也很喜欢他,把他留在身边,并亲自给他取汉名喜宁,还差人教喜宁汉人文化和各种武功,喜宁自然对朱允汶感激涕零。
南京城破之日,朱允炆带着太子朱文奎匆匆逃离。而二子朱文堇仅有五岁,,三子朱文圭仅有二岁,只能弃在宫中。
当朱棣杀气腾腾地冲进宫时,喜宁忙叮嘱了朱文堇一番,朱文堇非常听话,也很机灵,立即上前抱住朱棣的腿,放声大哭:“爷爷,爷爷,我好饿啊,我好饿。”
朱棣的心顿时软了下来,摸着朱文堇的头道:“哪有生在皇帝家而饿肚子的道理,放心,爷爷会让你们俩吃个饱。”朱棣吩咐将两兄弟分开抚养,朱文堇养在大内咸安宫,朱文圭养在中都凤阳广安宫,说是养,其实是囚禁起来,与世隔绝,仅仅让他们吃饱穿暖而已。
朱允炆听得两个儿子的现状,心中悲苦,连连道:“生在皇帝家,只是人前风光,其实可怜、可恨、可悲。”
喜宁安慰朱允炆道:“三皇子文圭远在凤阳,老奴实在无能为力,但听说还算平安。二皇子文堇就在大内咸安宫,老奴和那看管咸安宫的太监们关系处得好,所以可以经常前去探望。朱祁镇上位以来,老奴有了点权力,便安排了几个早年曾忠于皇上的人去咸安宫,所以探望文堇就更方便了。文堇非常懂事,这四十年来,没有自暴自弃,对老奴送去的书籍,勤于钻研,如今也是满腹经纶了。”
朱允炆道:“几十年来,总觉得上天对我太无情,给了我天下,代价却是父亲早早离去。而我拥有的一切,又被四叔全部收走,我怨了四十年,恨了四十年。现在总算知道,老天对允炆还存有一丝怜悯,那就是曾赐喜宁与我。”
喜宁泣不成声:“皇上不能这样讲,老奴担当不起。老奴我全家被朝鲜人所杀,本人又受奇耻大辱,其实已生无可恋,承蒙皇上怜惜,收留老奴,还教老奴读书、习武,让老奴又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后来,皇上在辽东划了块地给我族人定居,又遣人出使朝鲜,让朝鲜不得再进犯我族,皇上的天恩使我女真一族得以幸存延续,我喜宁就是粉身碎骨,也报答不了皇上。”
朱允炆道:“教你习武的殷道长原本就是此观主持,我万念俱灰时随他来此修道,殷道长去世前把主持传于我。这么多年深山修行,我终有所悟,往昔就算是黄粱一梦吧。你能找到此地,嗯,应是听郑和所说。我逃出京城后,为防追杀,近臣们四处放言,说我去了海外,所以四叔遣郑和下西洋,其实包含了去海外寻我的意图。郑和六下西洋之前,在福建修船,我身边有一侍卫去找他,说是知道我的下落。郑和竟孤身一人,随他来太乙山见我,与我谈了一天一夜。”
喜宁道:“这郑和本姓马,祖先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他的经历却和奴才有相近之处,他在十岁那年被蓝玉大军俘虏,被阉割后,留在军中做秀童。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