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长烟的求援信送到时,宁王朱权正陪着慧广吃中饭,见了此信,宁王把碗筷一放,立即派人把江西巡抚、布政使、都指挥使三人请来。众人一商议,都觉事态严重,决定由都指挥使张遐亲自带队,挑出八百精骑,马上赶往相山增援。
舒影听说了此事,焦急万分,由于担心横天雪的安全,她非要跟着官兵一起去,慧广道:“贺长烟在信中说,来袭治铳坊的人数不少,估计有许多武功高强的江湖中人,老衲也不放心,总觉得还是去一趟好,只是,你的伤势怎么样了。”
舒影嚷道:“师父,《易筋经》可不是白练的,我全好了,再说,有您老人家和师兄们在,还用得着我出手么。”
咸宁太乙观,来了一个四十岁左右的读书人,头发稀疏,身材瘦小,相貌稍显猥琐。此人似乎来过这很多次,轻车熟路,与一些道士打过招呼后,径直进入紫虚斋。
那人忙跪下向文隐磕头,文隐搀起他,问道:“徐珵,喜宁去漳州了没有。”
徐珵道:“果不出皇上所料,喜宁一下太乙山,就去了漳州。他监视林世清的时候,我却在监视他,这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喜宁将林世清带入一座寺庙内,我不敢擅入。第二日正午,喜宁匆匆离去,过了一会,又有几个和尚出来,往福建那边去了。臣想,这喜宁定是回京城复命,臣人手有限,就没有管他,而是留下两人看住这寺院,韦千嶂则带其他人去跟踪那几个和尚了。”
文隐道:“喜宁是女真人,颇有心机,多亏他保全了我的两个儿子,只是上次他来观中,我总觉得他有些不对劲,似乎在套我的话。”
徐珵道:“据宫中的蒋冕说,喜宁出宫前,曾和一名和尚谈了许久,由于他们在躲在一僻静小屋内,蒋冕不敢靠得太近,没听见他们说什么。这次谈话后三天,喜宁就出了宫。”
文隐道:“此和尚莫非就是彼和尚。”
“极有可能,喜宁出宫,一定跟这和尚有关联。皇上,喜宁去找林世清,是贪图大明宝藏么。”
文隐道:“喜宁并没向我提起过宝藏的事,我也不清楚郑和说过没有,所以我便故意透露出林世清的消息,如果他去找林世清,那么他就一定知道宝藏的事。”
徐珵道:“宝藏之事若是郑和透露的,那定是在七下西洋之前,他就不怕喜宁告密么。”
文隐道:“郑和年纪渐大,心肠越来越软,定是他见喜宁善待文堇,怜其忠心,才肯告之我的下落。但郑和也是个谨慎的人,没有必要说的事,他不会说,因为这宝藏的事,一旦说出,在天大的财富面前,保不准喜宁就会做些出格的事。当日郑和带林世清来找我,底下人就说我太过仁慈,轻易放走了他们。”
徐珵问道:“皇上早前见过郑和没有。”
“未曾见过,他打小起就是跟着燕王的。”
徐珵道:“郑和长年在海上,日晒雨淋的,又年过五旬,看起来必显苍老,林世清带他前来,皇上一定认为他是林世清的仆人。”
文隐点点头,徐珵又道:“郑和这人,胆大心细、智勇双全,他对林世清的告密会有个判断。他既然敢来,便是相信了林世清所言,如此就会有三种结局。一是郑和打算加害皇上,那么太乙观四周定伏有重兵,他随林世清上山,只是看看皇上还在不在观内。第二种结局,郑和继续出海,林世清认罪悔过。第三种结局,郑和回去后又反悔,或是林世清向其他官员告密。”
“我还在这里,那就是第二种结局了。听说林世清下山后不久,就成了富员外,只怕是那宝藏他也分了些。可是,他却从不承认这点,我们也懒得问他,只要他过得好,我也高兴。”
徐珵道:“那是皇上的仁慈啊。皇上当时一定是猜到了郑和的心思,所以就把福建大金湖畔的藏金地告诉了郑和,郑和对于下西洋已到痴迷的地步,只要他用了大金湖的金子,就断断不能反悔了,以朱棣的脾气,若是知道郑和用皇上您的钱下了西洋,还不活剐了他。林世清这人,只是厌倦了逃亡的生活,换句话说,他是想娶媳妇了。告密是有风险的,现在能从宝藏里分一大笔钱,他还冒什么险呀。”
文隐道:“事后还是有人怨我没杀了郑和、林世清,可惜了这些银子。”
徐珵道:“皇上出了南京城后,忠于您的臣子便四处散布消息,说皇上您去了海外。所以,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一是要炫耀国威,二就是要在海外找寻您的下落,找不到皇上您,朱棣总归是睡不好觉的。虽说郑和独自一人随林世清上了太乙观,但这不能保证他没有留后手,比如说他给亲信留下一封信,万一他没回去,亲信就可以打开。而如果郑和是真心实意对待皇上,杀了他恐怕也是不合适的。更何况,杀了郑和这样的人物,必定会惊动朱棣,追查起来,对皇上非常不利。郑和突然来访,必定大出皇上的意外,皇上能在须臾之间做出如此正确的选择,实在让为臣钦佩万分。”
文隐叹道:“那些跟随我的大臣,说起儒家经典来,头头是道,却没有你这样的见识,你就是我门下诸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