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唐军抵成都,这时蜷缩在成都弹丸之地的王衍在大军压境下巳无计可施,只好拱手投降,前蜀灭亡,沒办法,谁叫你技不如人,早干什么去了?
王衍实在是个可怜的人,他重新体验了一把662年前,刘禅当亡国君主的心情,但他运气可没人家那么好,没有机会再感受一下乐不思蜀的心境,即因交不出皇宫收藏的珍宝以犒赏后唐将士连同儿子一起被咔嚓了。可见李存勖胸怀还不如司马眧宽广,属于小儿科级的人物。
纵观唐蜀之战,后唐军是快刀斩乱麻,只短短70天就结束了战斗,这并不意谓着后唐军的强大和前蜀军的不堪一击。您又会说关键还是两个阵营的最高指挥官,是的,试想一下,如果让双方调个位置,战局也许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还是那句老话,一只虎带着一群羊,成了一群虎;一只羊带着一群虎,成了一群羊,所以人们常说:“要想富,看干部”,干部就是要发挥火车头似的模范带头作用。
前蜀灭掉之后,郭崇韬的命运并没有好转,反而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了。
【功臣未路】
由于灭蜀基本上是他一个人在谋划指挥,军事战略就不用说了,就是平蜀之后所有的残局也是郭崇韬一人来打理,旧将的招抚,官吏的设置,军队与朝廷的奏报往来都是经他之手,而李存勖的儿子魏王李继岌却被明显冷落了。李继岌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再加上年轻,所以和郭崇韬也没什么冲突。但李继岌身边的宦官们却是一帮贪财的无耻之徒。
蜀人都知道郭崇韬虽为副手,但却是后唐军的真正统帅。因此一时间郭崇韬的府前是车水马龙,送礼巴结的人络绎不绝,出起门来也是一副土豪的行头;而李继岌府前则是行人冷落车马稀,李继岌身边的宦官们因自己没有机会捞到一点点油水,又看到郭崇韬财富的保有量日益増长,就患了红眼病,拼命地在李继岌面前挑拨是非,搅浑水,陷害郭崇韬。瞧这事就是你老郭的不是了,你再牛逼,不也是人家老子手下的一枚打工仔吗?你把“李刚”的儿子当空气呀?
郭崇韬本人因为功大,所以不拘小节,他毫不避讳地对接入驻了降将王宗弼的家里,不经意授给了小人以攻击他的把柄,结果就悲剧了。
王宗弼是个钻营的小人,前蜀后主王衍投降后,王宗弼便将宫中的珍宝财物全部弄到自己的家里,等郭崇韬到了后,他便挑选王衍的姬妾和珍宝供奉郭崇韬,然后弱弱地问一句:“万请郭公从大局着想,任命不才为蜀地镇守长官,以再次实现老朽的人生价值。”
他想“失败是成功的妈妈,成功是失败的儿子,只要逮住这个机会,不愁沒有再次赚个盆满钵满的机会(还想占着茅坑不拉屎呀?)。
郭崇韬答应保举他,其实这也是为了安抚他这样的降将,因为郭崇韬出兵之前已经向李存勖推荐了孟知祥。在前蜀投降之初,魏王李继岌派人向王衍要犒赏军队的钱,王衍却推托不交,使李继岌非常生气。和后来其他的事比较一下,不难发现这其实也是宦官们想捞钱的一个借口。等魏王进城之后,治他的不忠之罪,将他和儿子一同斩首,这件事使郭崇韬和李继岌开始产生了矛盾。
而且,王宗弼在向郭崇韬请求蜀地长官的同时,又联合其他人写请愿书,要求郭崇韬为蜀地长官,李继岌看后,对郭崇韬说:"皇上最器重您了,怎么会让元老功臣留在边远之地呢?况且我也没有权力做主。"
宦官李从袭却拿这件事大做文章:"郭公在收买蜀地旧将的人心,图谋不轨,大王要时刻防备才是。"在宦官的挑拨下,李继岌和郭崇韬的矛盾逐渐加深。
李存勖这时派宦官向延嗣带诏书到达蜀地,命郭崇韬班师回朝,但郭崇韬在向延嗣到的时候没有按照礼节去郊外迎接,冷遇了他,可能是因为他平时就对宦官有矛盾吧,但这正好给宦官们诬陷他制造了借口,如果郭崇韬考虑周全一些,即使做些表面文章,装装讨好的样子,也不会最后落个父子几个被杀的悲剧性的结局。
向延嗣对郭崇韬没有迎接他气愤不已,李从袭趁机对他说:"魏王贵为太子,但郭公却独掌大权,不把魏王放在眼里。昨天刚令人向魏王请求自己做蜀地的长官,他的儿子郭廷诲更是拥众来往,狂妄至极,穿戴做派像王爷一样。和蜀中的豪富奸人们整天狎妓作乐,不分昼夜。军中的将领也全是郭崇韬一党的,魏王一人没什么力量制约自保,万一命郭崇韬班师,恐怕会生祸乱,那我们就不知陈尸暴骨于何处了。"说完,两人无比汗颜、相对流泪。
向延嗣回去之后,更是大说特说郭的坏话,吓得刘皇后哭着请求李从袭想办法保全儿子李继岌。李存勖又看了看蜀地的报告书,不满地说:"人们都说蜀地金银珠宝不计其数,怎么蜀地进奉的这么少呢?"向延嗣趁机说道:"臣问过很多蜀人,都说蜀地的珍宝都进了郭崇韬的府内,还说郭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