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错必纠】
李嗣源在爱民的同时,也勇于承认过错,并及时改正。这方面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一是抚恤冤死儿童的父母,二是放松酒曲的专卖制度。
有一次,巡检军使浑公儿对李嗣源当面报告说,有百姓二人,用竹竿练习搏斗,似乎有反叛之心。李嗣源听了不禁大怒,马上命石敬瑭去调查处理。后来安重诲说明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两个小孩子在闹着玩,但这时候那两个儿童已经被处死了。李嗣源后悔不已,将所有有关责任人严厉处罚。浑公儿由于诬陷致人死命,处以脊杖二十,罢免所有官职,发配到边远地区的登州(今山东蓬莱)。石敬瑭由于没有调查清楚真相,致使冤案发生,复奏时还夸大其词,任意诽谤,最终使无辜儿童丧命,还使李嗣源有了过错,但念他是李嗣源的女婿,是国亲,而且有功于国家,最后罚俸禄一个月。这在我们现在看来觉得处罚偏轻了,但封建社会就是这样,贵族和官员有司法特权,官员犯法一般可以用官的级别抵罪,或者因为皇帝的宽恕而减轻或免于处罚。
李嗣源为安抚儿童的父母和亲属,赐绢五十匹,谷子和小麦各一百石。然后,李嗣源下诏,以后不论首都和地方的死刑案件,都要仔细审查,不得徇情枉法。为表示自责李嗣源“减常膳十日”,以此向冤魂谢罪。
后又下诏放宽酒曲专卖制度,允许民间自己酿造,在秋天征税的时候每亩交纳五文钱。因为当时发生了一件和酒曲有关的冤案,孔循依照酒曲专卖法将一家人杀死于洛阳。李嗣源为吸取李存勖吝啬导致兵变的教训,经常赏赐军队,因而国库紧张,他就命孔循担任租庸使,适当增加了一些税收,将酒曲实行国家专卖就是增加收入的一项措施。但孔循却很严酷,不论私自造酒曲多少都一律处死。李嗣源看到这种结果,非常不安,于是就下诏予以废除,让民间自由酿造,然后交纳少量的酒曲税。和五代时期的其他皇帝比起来,李嗣源是非常顾念百姓利益的,还能知错就改。五代时期在历史上以法律严酷和刑罚残酷而出名,对于私自贩卖食盐和酒曲的,有的一斤就要处死。乱世之中,李嗣源的一些爱民便民措施就显得很可贵了。
李嗣源还下诏命各部军队就近征集给养,节省了大量的运输费用,减少了国家开支,并多次率兵打败前来掠夺的契丹军队,使百姓获得了难得的和平稳定环境,粮食连年丰收,人民生活逐步迈向小康。
上述四个方面可以说明,李嗣源确实算得上一个有道的明君。他虽然政绩很高,但很谦逊,他时常谆淳教导儿子李从荣:“我少年时遇上乱世,在马上取得功名,没有时间读书。你要用心读书,不要像我这样目不识丁,成了个文盲。我已经老了,也没法再读书了,只是听别人讲明白些道理罢了。”书本上的知识虽然很少,但李嗣源安邦治国却做得很好。
虽然政绩突出,但李嗣源也很明白在乱世环境中,这种局面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为此他有时也很悲观。
有一次,他问枢密使范延光现有的马匹数,范说有三万五千匹。李嗣源就叹息道:“朕从戎有四十年之久,太祖(即李克用)在太原的时候,骑兵不过七千,先皇(指李存勖)在时也最多一万匹。现在有这么多马,却不能使九洲统一,是我养士练将的才能不行啊。我老了,马将奈何!”范延光又说:“臣经常考虑养马负担很重,养一匹马的花费相当于步兵五个,这三万五千匹马,就相当于十五万步兵。没有战争需要,却白白损耗国力,臣担心日子长了难以维持。”因此,李嗣源才下诏禁止少数民族再进献马给朝廷,在边境一带挑良马来买。
李嗣源悲观的时候就常在夜里烧香祷告:“我乃蕃人也,在乱世被众人推戴,并非自愿,我没什么,才能愿上天早降圣人于人间,为百姓做主谋福!”
李嗣源在他六十岁的时候继位,在位共七年多,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他的政绩评价很高:“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学习、学习、再学习】
李嗣源因从小家贫,沒有读书,被李克用收为养子后,又因打仗这工作太过繁忙,沒日沒夜的,还经常要加班,所以也沒时间读书,后来当上了封疆大吏后,因工作需要不得不自学,但却沒有成才,至今只会签个“同意报销”、“李嗣源阅”之类。以至刚当皇帝时,看奏章等于是看无字天书。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当皇帝,看不懂沒关系,他可以叫一旁的安重诲读给他听,但无奈的是安重诲也是从扫盲班出来不久的,识字也不多,读奏章时有时连断句也搞不清楚,讲起来更是词不达意,李嗣源听得是一头雾水,俩人是大眼瞪小眼。
好在安重诲还算诚实,知道自个有多少斤两,于是向李嗣源建议,效仿前期侍讲、侍读的办法,选择一些大学教授(翰林学士)给皇上授课,恶补一些文化科学知识。
李嗣源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