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放眼后唐朝廷难道就沒有一个能担当大任的能人吗?您别说,还真的一个,而且他巳不再潜水,终于冒泡了。他就是性情耿直的太常丞史在德,下面就让我们领教一番其具有真知灼见的奏章。
史的建议书对朝廷及地方文武官员一一作了有力的点评,对各种不合理的制度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他在奏疏中说:"现今朝廷所安排的官员,几乎都是滥竽充数的。那些号称'将领'的人,大多没有军事常识,虽然身穿军装,手拿武器,可是这些人一旦到了战时却常常丢盔卸甲,失败时丢下部下,先行逃走;那些号称'文官'的人,更是很少有真正本领、反而品德恶劣,当询问他意见时,他们目瞪口呆,一问三不知,就是写篇文章,也因胸无点墨,不得不请人代笔。这正是所谓虚设了官职,浪费了国家的真金白银、吃大锅饭的恶果呀!现在,陛下提倡维新中兴,欲图大事,正是改革弊政的大好时机。我建议,所有的军官,凡是身穿铠甲的,请下令本军大将,逐个考查他们的武艺,询问他们的兵法谋略。居低位而有将才的,就晋升他为高级将领;居高位而没有将才的,就降职做低级军官。至于文职官吏,则由皇上亲自出题,命中书令或宰相对他们当面考试,居下位而有大才,就晋升他任高官;居上位而没有大才的,就降职做低级官员。"
史在德的这封奏章,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可谓是切中利害,但也惹恼了不上有所见的奏章、碌碌无为的宰相卢文纪和补阙刘涛、杨昭俭等,有对比就有伤害,他们一个个怒不可遏,一致要求对史在德严厉惩罚。
好在李从珂在这件事上还不至于太过糊涂,他对翰林学士马胤孙说:"我刚刚登极治理国家,言论应该开放,如果官员中因为提出意见被定罪,那以后还有谁再敢说话?你替我起草一份诏书,使大家了解我的意思。"于是就下诏说:"过去,魏徵请求太宗奖赏皇甫德参;现在,刘涛等人却要我处罚史在德。这两件事没有什么不同,建议却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史在德只是想为国尽忠,怎么可以责罚他呢?"总算为敢于提出建议的史在德说了句公道话。
可见,有才未身居高位,并不可耻,只要你有一颗金子般向上的心,一样能在平凡的岗位上闪光发热;无才未身居高位,也没多大可耻,你有一颗得过且过铁一般的心,大不了影响自身,不至于会拖累别人;只有那种无才且身居高位的,才最为可耻,你有一颗尘埃一般的心,既不懂得奋发,也不懂得让贤,常常影响不了自身,但却拖累了别人乃至社稷,卢老先生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经此一出提建议桥段,我想李从珂最少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我说这个、这个卢老、卢老先生吗?好像是不大靠谱滴,放在这个位置好像是不大合适滴,还是应该找个地方让他当夕阳红,发挥余热去吧?
二、至于、至于那个小史同志吗?好像是个人才,人才难得,人才难得啊?应该找个让他更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比如老卢、卢老先生的那个位置啊?所谓不管白鸡、黑鸡,吃到嘴里肉质鲜美,就是好鸡,是这个理不是?”
也许李从珂这道理他懂,可他就是嘴巴皮说说,却不见他抓落实。也许他想用年轻人,又担心他们靠不住,可问题是谁沒有年轻的时候,要舍得让年轻人交学费,让他们,慢慢地,经过时间的磨炼积累经验,可又一个问题是李从珂你沒有时间了!因为你想给,可你的亲戚石敬瑭是不想给的,他早瞄上了你的皇帝宝座了。
【李从珂的克星】
石敬瑭,沙陀人,公元892年4月20日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其父臬捩鸡曾为李国昌、李克用父子部将,他为人朴实稳重,寡言少语,小时酷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兵书,是战国时期大破匈奴、强秦的赵国名将李牧和西汉景帝时期横扫叛乱七国如卷席名将周亚夫的忠实粉丝。
每每读完李同志和周同志的先进事迹后,他还常常会拍案而起,来一番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我靠,大丈夫理当如此,生当做人杰,生亦为鬼雄,男儿不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枉来人世走一遭!”引得众人是瞪目结舌、大跌眼镜。
“什么人呐,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区区小兵,居然如此大言不惭,竟把自已比做李牧、周亚夫那样的风云人物,真是不自量力,开什么国际玩笑!
石敬瑭不是开玩笑,他是来玩真的,他认为自个就是为这个乱世应运而生的。“好,诸位仁兄,你们不是认为俺成不了气候,老子就做给你们看看!什么朱温,什么大梁,在俺眼里算个屁,老子要追着你打,直到把你打趴下为止!”
果然不久,石敬瑭就遇到了崭露头角的良机。
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与后梁朱温争夺魏州(今属河北大部、山东一部),梁将刘寻急攻淸平(今山东淸县),李存勖率大军救援,战斗中,李存勖被后梁兵团团围住,眼看就要面临灭顶之灾。危急时刻,石敬瑭果断叫上十余骑奋力拼杀冲进重围,把李存勖救出,他这一舍身救主的英雄行为得到了李存勖这个沙陀最高领导人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