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经营】
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了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
对内方面:
一、广泛兴修水利。公元910年,动员了数万民工,修建了钱塘江海堤这个重点工程。
具体的操作程序是:用木桩把装满石块的巨大石笼固定在江边,形成坚固的海堤,保护了江边农田不再受潮水侵蚀。并且由于石塘具有蓄水作用,从而避免了旱涝,并使江边的农田得到了灌溉。
据统计吴越国共筑起了一道长338593丈的捍海石塘,彻底根治了钱塘江两岸的潮浸之患,
此外,钱镠还引湖水为涌金池,与运河相通。并在太湖地区设"撩水军"四部、七八千军爷,专门负责浚湖、筑堤、疏浚河浦,使得苏州、嘉兴、长洲等地得享灌溉之利。
二、疏浚内湖。在太湖流域,建造堰闸,以时蓄洪,当时街面上流传有“钱塘富庶盛于东南"之说。
钱镠还建立了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以致田塘众多,土地膏腴,有"近泽知田美"之语。
三、他还鼓励百姓扩大垦田,增加田亩,由是"境内无弃田",根绝了撂荒现象。并着力发展渔盐桑蚕特色产业,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政府和百姓的钱袋子、米袋子和菜篮子。
三、他还扩展了杭州城区,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
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并大力植树造林、美化绿化,使杭州成为日后的风景胜地和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五、打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机勃勃的文化氛围。
钱鏐虽然出身草根,青少年时期读书不多,成人后又因为工作太忙,只在八小时以外上过马大(马背上的大学),并成为资深学员。
对《春秋》、《武经》等两大名著虽然一知半解,但他却深知文化对保境安民的重要,因此他很尊重文人,留心招纳天下名士。
其“唯才是举”的利好消息像一颗原子弹爆炸一样,一再刺激着天下士人(知识分子)的神经,刷爆他们的朋友圈,像有线牵着似也,吸引了四面八方无数有绿豆大的本事,却无芝麻大的平台一展雄才伟略仁人志士的眼球,人们是欢欣雀跃、纷至沓来。
像当时著作等身的极品大诗人、大咖皮日休、罗隐、胡岳等人都来投奔他,他都以礼相待,给予重用。
以致吴越弹丸之地,人才是挤得跟现今黄金周旅游景点一般,放眼看去,人头攒动,杭城街面上随便扔个石子,都会砸到个把大小文人(这个可以有)。
我们从五代前后吴越地区文化名人数量的变化情况就可窥见文化发展之一斑。当代著名教授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古文鉴赏大词典》中收录的五代前文化名人86人,其中吴越地区仅为7人,占8%;
五代及其后的文化名人人,吴越地区为33人,占30%。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五代前名家30人中吴越地区仅有1人,占3%;五代以后的名家33人,吴越地区达11人,占30%,吴越地区一跃而成为文化之都和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两个30%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是和钱领导的热情关注、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佛学兴盛是吴越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据《咸淳临安志》统计,杭州有寺院150多所,素有"江南佛国"之称,临安的功臣塔,杭州的灵隐寺,余杭大涤山的天柱观,杭州的六和塔、雷峰塔、保淑塔等都是吴越时修建的。灵隐寺的弥陀石佛、摩崖石刻和石塔、凤凰山的梵天经幢等吴越时期文物一直保持至今。
钱鏐本人不仅能征善战,八小时之外,他也喜欢学着吟咏诗句,和那些高级知识分子唱和一下。一生中留下许多诗文,诗文中多显英雄气概。
不仅如此,他的书法也颇有造诣,擅长草隶,蜚声中原,成为君王中为数极少的自学成才典范。
文化的发展、佛学的兴盛,又促进了印刷业的进步,而印刷业的进步又加快了文化的发展。实际上杭州已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大印刷中心,所以活字印刷由钱塘人毕升发明也绝不是偶然的。
钱鏐一定程度上还善于听从不同意见。
例如:他曾规定西湖渔民每人每天得交纳湖鱼数斤,称作“使宅鱼”,供王宫食用。渔民有时捕不到鱼,只得去集市上买了来交税(否则官府会动粗的),不免怨声载道。
有一天,任钱塘县令的罗隐进宫朝见,钱鏐叫他根据壁上所挂的《蟠溪垂钓图》作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