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王治闽】
相对于德高望重的韩偓的不知趣,宁肯放着高官不做,当个隐居乡野的泥腿子,其他的“南下干部”可就知趣多了。
比如像崔道融、杨沂丰、黄滔、徐寅、刘山甫、郑良士之类的文人骚客(不是那种卖弄风情的骚)最终在王审知福建政府里都有了一把高交椅。
王氏家族企业前期纯粹靠拳头打拼江山、建立霸业,打下江山后该用用笔杆子了,可真正的管理型人才在福建实属风毛麟角,白天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还是一句老话:“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呀!”
已经基本坐稳了福建江湖老大的王审知迫切需要治理型人才,所以对于来到福建避难的知识分子官员乃至专家学者们,王审知的态度永远是热烈欢迎,热烈欢迎!坐,上坐,请上坐!
除了和王审知拜拜的韩偓外,能称得上南下干部一哥的就当属崔道融。
崔道融好歹算个著作颇丰的大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县)人,黄巢战乱时曾避难于浙东温州一带,所以又自号东瓯散人。
早年他曾驴行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算得上是个名符其实的散人),游玩之余,不忘工作,写下了大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丽诗篇,据不完全统计:著有《申唐诗》三卷,《东浮集》九卷,今编诗一卷。
乾宁二年(895)前后,崔道融官运高照,先后担任了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朝廷右补阙等重要领导职务。
关于这个右补阙,是个什么东东!坦白说,最初我头脑也是一团浆糊、不太淸楚。
后来查了一下史料,才知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我靠,高官呀!
但在唐朝末年的朝堂之上,文官集团几乎永远就是任人宰割的呆鸟,斩你沒商量!宦官搞不定,藩镇不敢惹,每次发生内乱,最倒霉的永远是那竺手无縛鸡之力的文官集团们。
后来,崔道融为了躲避战乱,直白说,就是为了躲避杀人跟踩死只蚂蚁一样的朱阿三。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不远万里来到了福建躲猫猫,不曾想竟受到了东道主王审知的热情款待,住五星级客栈,吃得牙齿喷喷香,玩得倍儿爽那是沒说的,就此扔掉了朝不保夕的泥饭碗,端上了金饭碗。
但这位仁兄的运气实在不好,刚来到福建这个平台不久,还没有为王审知怎么服务,仿佛跟荣华富贵有深仇大恨似地,竟一病呜呼去世了。
下面再说一下排行老二的杨沂丰。
杨沂丰,陕西大荔人,是当时唐朝宰相杨涉的堂弟,在唐朝末年,冯翊杨氏家族是个高官层出不穷的高官世家。
杨涉的祖父杨收曾是唐朝政府的宰相,其父亲杨严官拜兵部侍郎,而到了杨涉这官三代,依然在朝中担任记官,杨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涉的儿子官四代杨凝式也非常优秀,号称当时的一代书法神童,少年时期便高中进士,任秘书郎。
原本靠着杨氏家族的这层官僚裙带关系,杨沂丰应该是不愁吃喝、不愁无官做的状态,但还是那句话,乱世出武人,文官任人欺,虽说杨涉号称当朝宰相,但在强悍藩镇面前几乎什么都不是,所以杨沂丰也没有在堂兄杨涉身上得到什么好处。
所以为了躲避朝堂的纷争,当然更多的是为了能够混个一官半职、出人投地,杨沂丰来到了福建,投奔了王审知,并迅速成为王审知节度使府中的重要幕僚官员。
以下还有被王审知录用为判官(外贸厅长助理),开拓了福建海上贸易先河的彭城人刘山甫;原先在京为愽士(大学校长兼图书馆馆长),后被王审知重用,担任监察御史兼威武军节度使推官(纪检书记兼组织部长)的莆田人黄滔;在京为秘书省正字(文化部中层干部),后被王审知重用,担任掌书记(秘书长)的莆田人徐寅;在京任御史中丞(纪检官员),后被王审知重用,担任左散骑常侍(高级顾问)的仙游人郑良士。
考虑到亲们的时间都很宝贵,为了不致使大伙儿的耳朵起茧,这里就不对他们的出彩、真出彩的事迹一一隆重推出了。
保境安民,任用贤能,只能说是王审知建设福建万里长征走完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雄关漫道真如铁,建设福建,更重要的是改善民生,发展国民经济。
福建是东南地区的多山地带,武夷山、太姥山、戴云山、贯穿全境,除了沿海的福州、泉州之外,整个福建几乎没有像样的州府县城,要论经济发达程度,估计也就和岭南、两广一个级别,倒数的一二位置。
但再穷的庙里也有富方丈,原本福建地区的官员们的日子过得也十分滋润,大大小小的官吏们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把整个福建的社会搞得是一塌糊涂、满地鸡毛,弄得福建地区也是民不聊生,百姓们怨声载道。
王潮和王审知的到来,给福建的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是王审知执政以后,对他任命的下属官员进行了严格的管理,选用了一大批清正贤明的官员,使得社会是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