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丰沛周边城邑被楚军攻占的时间。
部分学者认为,至迟昭王十九年前277,魏国的方与县等地已经被楚国攻占。理由来源于下述材料:
材料一:《战国策?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前277年……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应悉起应王;秦、楚之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铚、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
材料二:《史记·春申君列传》有相似记载,囿于篇幅限制,不再列出。
对于材料一:学者杨宽把材料时间重新设定于公元前235年,认为【此章原无游说者姓名,高诱以为所说“秦王名正”,即秦始皇,是也。李善注《文选·辩亡论下》,引此“楚、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拔”“拔”乃“救”之误,以为顿子说秦王,盖蒙上章为说,可见其原非春申君之说辞或书信。是时东方六国中,以楚较大,尚据有东南大块土地。是年魏投靠于秦,使秦助魏攻楚,其目的在于夺取故宋之地。而秦发四郡兵大规模助魏攻楚,其目的在于摧毁楚之实力,并迫使楚国服从。此游说者,当即进说秦王于出兵之际,以为秦“欲以力臣天下之主”恐有后患,谓“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将使“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矣”,又使“天下之国莫强于齐”。是年秦以四郡兵助魏攻楚,未有胜利之记载,或与游说者之进说有关。】
学者缪文远也把时间设定于公元前235年,认为【本章首原有“顷襄王二十年”云云一段文字,乃《春秋后语》之文被误补入策文者,因本非《战国策》文字,且本章亦非黄歇之说,因此删去未录。】
对于材料二:学者杨宽认为,【《春申君列传》所载黄歇上秦昭王书,原见《秦策四》第十章,鲍本策文开首原作“说秦王曰”,不以为黄歇所作,所说秦王,高诱注明云“秦王名正,庄王楚之子”,是秦王政而非秦昭王。此乃秦王政十二年当秦攻楚时,有人游说秦王之辞,《春申君列传》误以为黄歇上秦昭王书。】
简言之,杨、缪二位学者认为,公元前235年,楚国已经攻占魏国的留、方与、铚、胡陵、砀、萧、相等七座县邑。
查看谭其壤版地图可知,方与、胡陵两城位于丰沛以北,留、铚、砀、萧、相五城位于丰沛以南。除铚县外,这六座城邑恰好紧紧包围了丰沛北、南二面。至于沛城以东的徐州即薛县,早在公元前261年就已经被楚国占领。
三关于刘邦祖父担任楚国丰公时间的推断。
根据上述论证,我们可以确定以下两个事实:
第一,公元前284年以后,魏国在宋地设置大宋、方与二郡,方与郡的郡治位于方与县,下辖丰、沛等县邑。
第二,公元前235年以前,丰邑周边的留、方与、铚、胡陵、砀、萧、相等七个县邑均已被楚国占领。
前文已经论述,刘邦的祖父曾经做过楚国的丰公,而非魏国的县令。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约公元前284年,丰邑属于魏国方与郡;约公元前235年,丰邑又归属了魏国;中间某段时间则属于楚国,刘邦祖父便是在这段时间内担任了丰公。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推测出这段时间了。
请看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一:《史记·魏世家》:“公元前266年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魏氏复定。”
这段记载表明,楚顷襄王曾与齐国联合攻打过魏国东部的领土。后来,由于秦昭王发兵帮助魏国,楚军便退军了。
材料二:《战国策·魏策四》:“公元前259年谓魏王曰……今王恃楚之强,而信春申君之言,以是质秦,而久不可知。即春申君有变,是王独受秦患也。即王有万乘之国,而以一人之心为命也。臣以此为不完,愿王之熟计之也。”
学者杨宽认为:“楚春申君正欲合纵攻秦,魏亦信春申君而参与。《秦本纪》称是年十月将军张唐攻魏,疑即因此故。此策游说者谓魏王曰:‘今王恃楚之强,而信春申君之言,以是质秦’,疑即指此而言。”
此时,楚顷襄王已经去世,新即位的楚考烈王让春申君执掌楚国大权,重新修复了魏、楚关系,大概是楚国返还了公元前266年攻打魏国得到的部分城池。
材料三:《韩非子·有度》:“魏安厘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卫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
学者杨宽认为:“盖魏安厘王晚年之事。睢阳原为宋之旧都,战国时宋已迁都彭城,睢阳一带当已为魏。是时魏已据有陶、卫之地,而略取齐东边之地,楚亦已灭鲁,攻齐之南阳。魏、楚两国因扩张领土而引起冲突,先在睢阳相战,楚军因疲困而退走,继在上蔡、召陵相战,楚军又为魏所破。”
公元前247年,军事天才信陵君回到魏国,组织五国联军打败了秦军。不久,魏国与楚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