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觉得王树在好莱坞拿了奥斯卡金像奖,就算有不少声音质疑名不副实,也认为王树在好莱坞混的不错。
现在看来,何止不错,完全就是好莱坞的新贵!
宁净等人都是混迹娱乐圈的资深演员,没有一个傻子。
如果王树真在好莱坞如此有牌面,进而说明王树更有实力能够捧人迈上国际舞台,踏入好莱坞。
嘶~
想到这里,几人的目光再次不约而同的落在王树身上。
内娱算什么?
内娱有天花板,天花板之上是好莱坞。
只要能混上好莱坞,内娱的这些人,不值一提。
当然,这个混上好莱坞,是在好莱坞混出名堂。
不然,也没有说法。
一桌人心思各异,一边吃一边喝一边聊着。
与此同时,一些媒体也对第十三届华表奖颁奖典礼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有媒体这般评论:从这一届华表奖的获奖名单中,可以看到对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商业片认可的可喜现象,表达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电影创作宏观表现的指导意义。
凭着一部《梅兰芳》与冯小钢同样获得最佳导演奖的陈恺歌也是实至名归。
但是,从获奖影片中也看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许多提名和获奖的主旋律影片与观众的知晓度还有距离,许多观众连这些影片的片名都没有听到过,更不要说欣赏了。
这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宣传不力,二是缺乏市场号召力。
很多影片与观众擦肩而过,无缘相见,这是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
又有媒体这般锐评:这届华表奖的“优秀故事片”提名达到20部,获奖10部,先不论数量,单说这批获奖电影有多少是走进影院让观众激赏不已的,大概只有《集结号》和《梅兰芳》两部年度大片,其余影片有的只是“小规模”公映,有的还没和观众打过照面。
不少“优秀故事片”难逃被束之高阁的宿命。
丰厚的奖金比起动辄数百万元的拍摄成本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既然是表彰上一年度中国国内最优秀的电影作品,还是应该向艺术质量与市场口碑的双重标准努力看齐,否则中国电影很难走出“只为获奖不为观众”的怪圈。
虽有媒体锐评,却都比较克制,并没有多少火药味。
要知道,年初陈恺歌从柏林国际电影节空手而归,同样是《梅兰芳》这部电影,可谓是受尽媒体的嘲讽,连带张一谋也被羞辱。
这会儿,陈恺歌却变成了实至名归.
谈到一些观众连听都没听过的电影纷纷获得提名的时候,也是客客气气。
这便是华表奖,政治氛围太浓,缺乏电影该有的艺术性。
当一个奖,并不是从艺术性为出发点去评判时,这个奖必然丧失了艺术质量的权威性。
因此,哪怕是政府奖,却一直被称之为水奖。
所以,内地三大电影奖评比电影艺术的龙头,其实是对标金马的金鸡奖。
只不过,金鸡奖乃是给机会都起不来的玩意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