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都城长安郊外。
一个青壮汉子正在自家的田里收割着已经长成熟的粟米,每收割完一片他就会用锄头刨地翻动土壤,将剩下的粟米杆儿埋进土里面,这些粟米杆儿在土中经过一冬天就会转变成养料,这是为了明年开春再种时能让土壤既松软又肥沃,有利于粟米生长。
正忙着,青壮汉子的锄头好像刨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他还以为是发现了什么值钱的宝贝呢,兴奋不已的赶忙将土刨开,没想到却只发现下面埋着一块体形不小的大青石。
青壮汉子感到奇怪,就想将大青石挖出来看个究竟,却不想这块大青石非常的重,他一个人根本搬不动。
不得已,青壮汉子赶忙找来七八个同乡一起将大青石从土里面挖了出来。
等大青石被完全挖出来,整个躺倒在田间时众人才看出来,这块大青石竟然是一块至少有一丈多高的大石碑,上面还刻着两行字。
这些农家汉子哪里识得这些字,就将当地乡塾中的教书先生请来帮忙给看看,教书先生赶到后仔细辨认上面的字,这一看不要紧,教书先生的脸色就变了,他惊恐不已的睁大了眼睛连连喊着:“哎呀,祸事了!祸事了!”
青壮汉子见状,不明就里的追问道:“什么祸事了?先生为何如此惊慌?您倒是赶快给我等说说这上面写的究竟是何字呀?”
教书先生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道:“这上面……这上面写的是天下归罪,行西王母诏筹这十个大字。”
“西王母娘娘?”青壮汉子焦急问道:“先生,这是何意?”
教书先生脸上变颜变色的回道:“这……这是一块警示碑,上面说的意思是……是说人间闯了祸端,西王母娘娘大怒,要降罪于人间!”
众人闻听无不大惊失色,一个个吓得面如死灰,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爆炸性消息,此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都城长安。
西王母,也就是后来人所说的王母娘娘,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掌管不死药和罚恶的长生女神。
尤其在坚信人可以通过修道和施方术、服用丹药达到长生不老的汉代影响力颇大,上至皇室权贵,下至贫民百姓,笃信西王母之人甚广。
甚至有人将西王母视作创世神来供奉,说她是世人的始母。
京兆尹府门口。
十几块都有一丈多高大小,上面写有:天下归罪,行西王母诏筹十个大字的石碑将整个府衙门口堆得满满的。
京兆尹隽不疑站在门口,满面愁容的看着这些石碑叫苦不迭的抱怨着:“怎地如何一夜之间都城四周竟然无端的冒出了这许多的石碑来了呢?”
正说着,又见到一队乡民慌慌张张的抬着一块同样的大石碑走了过来。
这时,少尹董宣从石碑堆中转了回来,满头大汗的回道:“回大人,这……这已经是被发现的第十三块石碑了,您看这……这该如何是好啊?”
京兆尹隽不无沮丧的回道:“如何是好?人都说五日京兆尹,说的就是这京官难当,本官才上任数月就碰上这等蹊跷之事,本官怎么知道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一帮六七岁的小孩子蹦蹦跳跳的从府衙门口跑过,他们嘴里不断的念道着一段话:“王母到,阎罗笑,不要吵,不要闹,不敬王母地府去遵诏……”
“大人,这首童谣已经传的满长安城到处都是了,小孩子们都在唱,现在百姓们都在说警示碑现世,西王母娘娘要临凡降罪于人间,此事已是闹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了,大人快拿个主意吧!”少尹禀报道。
隽不疑沉思了半晌,最后把心一横道:“太皇太后寿诞在即,此事绝不可传进宫去,更不能任其继续扩散,你传令下去,全城戒严,严密封锁消息,把那些传唱童谣的小孩子悉数赶回家去交给父母看管,严禁出门,再发现谁家小孩再唱此童谣,全家连坐下狱。”
“是大人,”少尹董宣应道。
“另外,将那些传播此事的人全部抓起来,”隽不疑继续吩咐道。
董宣应了一声后问道:“大人,那这些警示碑如何安置?”
隽不疑略加思索后吩咐道:“找个偏僻的地方暂时掩埋起来,还有,不能再有警示碑被发现的事情发生了,这会更加引起恐慌,都城外方圆十里的区域内严禁乡民下地干活,违令者全部抓捕。”
董宣闻言,颇为犹豫的回道:“大人,这样不妥吧,现在是深秋,正是收割的季节,倘若禁止农民下地,时间久了,那些已熟的粟米就会烂在地里了,农民们就会颗粒无收,这……这恐怕会引起民变的。”
隽不疑目光严厉的看着少尹道:“就算烂掉所有的粟米也在所不惜,过几天就是太皇太后她老人家的寿诞,值此普天同庆之际必须遏止住此事的蔓延,总之,任何人若敢再散播此事,严惩不贷!”
两天后。
少尹董宣慌慌张张的跑进京兆尹府衙,见到隽不疑后上气不接下气的道:“大人……大人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