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点了点头,明白这个赵鼎说的是罗汝楫等在枢密院任职的秦桧党羽。&29378;&47;&20154;&47;&23567;&47;&35828;&47;&32593;&119;&119;&119;&47;&120;&105;&97;&111;&115;&104;&117;&111;&47;&107;&114;
林冲想了想说:“本王看这样吧,本王明天就向官家举荐你为签书枢密院事兼任支差房主事,与那罗汝楫平起平坐,这样你以后办事就方便一些,你看如何呀?”
赵鼎马上站了起来,“多谢王爷抬举,赵某不才,以后定为王爷竭犬马之劳,替王爷分忧,为官家解愁,为民除害,替国除奸!”
林冲笑着点了点头。
第二天,林冲向写了个疏给赵构,举荐赵鼎为签书枢密院事兼任支差房主事,赵构马上批文照准了,并且让吏部马上行文,并给赵鼎颁发了官凭。
赵鼎一下从四品官跳升至正三品官。
百官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秦桧见林冲升了自己的一个死敌的官,非常得生气,可又无可奈何,毕竟是赵构同意的,他一时也无话可说,但是他暗中吩咐罗汝楫,找个合适的机会弹劾他。
同时秦桧为了逼赵构同意裁军,让罗汝楫以枢密院副使的身份游说赵构,告诉罗汝楫可以以“苗刘之变”的事例吓唬赵构,逼他就范。
所谓“苗刘之变”,是赵构即位以后没多久,因为金兵南犯,赵构弃刚刚稳定不久的应天府于不顾,仓皇渡江出逃。
当时最受赵构宠信的大将王渊与宦官康履勾结而节节高升,当上御营都统制及枢密使,王渊聚敛钱财,搜刮民脂民膏,排挤异己,党同伐异,专横跋扈,引起百官和众将不满。
赵构南逃杭州时,王渊本人负责断后,却把战船拿来运送自己的财宝,致使数万宋兵及战马失陷敌营,当时老百姓便耳语相传“船上的财宝都是王渊在平定陈通时,滥杀人民搜刮而来的”。
尽管闯下了大祸,宋高宗依然宠信王渊,仅仅罢了王渊的枢密使职务,仍然让他做御营都统制。
而行军过程中,康履等宦官也作威作福,强占民宅,引起众将不满,但是赵构一直袒护他,对他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赵构的这些作法让他身边的御营军对他极为不满,军队内部议论纷纷,人心不稳。加上御营军都是北方来的士兵,而皇帝一路南逃,自己归乡无期,思乡之情让军队心生怨恨。
当时有个统制官叫苗傅自认将相之才,而且世代为将,却屡被王渊不得重用,对王渊深怀恨心。
此时御营军的另外两位将领苗傅和刘正彦看到了机会,觉得可以利用军队里的不满情绪逼高宗罢免王渊,提拔他们俩。于是他们在军队里四处散播王渊与宦官康履勾结,侵吞军队财产和士兵粮饷的事情,等到军队的情绪被挑动起来之后,二人就发动了一场兵变。
二人在城北桥下埋伏兵士,等王渊退朝,将其拖下马,宣称他交结宦官谋反,刘正彦将其亲手杀死,随后包围了康履的住处,大肆捕杀宦官,并挂著王渊的首级,率军进围皇宫,兵临城下逼宫。
当时的杭州知州康允之带着百官,请宋赵构到城楼上安定军民,否则无法制止叛乱。
赵构登上城楼,接受了苗、刘人的要求,同时封苗傅为承宣使及御营都统制,刘正彦为观察使及御营副都统制。其他军士一律无罪。
苗、刘二人还不满足,不仅逼着赵构腰斩了赵构最宠信的太监康履,还要求赵构退构。
赵构万般无奈只好答应,下诏请隆祐太后垂帘听政,苗策立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
当天赵构就送往显忠寺软禁起来,第二天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军政大权掌握在苗、刘二人的手里。
边外诸将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联名传檄天下要各种兵马来杭州勤王救驾。
苗傅、刘正彦两人所率的兵马本来就不多,见形势不妙,就率军逃跑了,后先后被捉,在建康被判剐刑,被千刀万剐而死。
“苗刘之变”最后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对赵构的影响非常大,给高宗赵构的内心留下了一个巨大阴影。
他认为,两个自己身边的禁军小军官居然都敢质疑自己的皇位合法性,并且敢带兵造反,那么手下那些掌握了军权各个将领就更加不让人放心,让他终其一生都不再信任武将,更不想让这些武将掌握太多的兵马对他的皇权构成威胁。
这件事也一直是赵构扎在赵构心头的一根刺,秦桧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才撺掇罗汝楫以这件事来鼓动赵构同意裁军。
第二天,罗汝楫进宫去面见赵构。
赵构正美滋滋地品尝御膳房刚刚给他做的酸甜可口的酸梅汤,听了罗汝楫如果再不裁军很有可能再次上演“苗刘兵变”的恫吓之后,他吓得一下把手中的碗掉落在地上,睁大了眼睛,怯怯地说:“罗爱卿,真的会这样吗?”
罗汝楫见赵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