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帝乙少子,从小机敏聪颖,力气又大,帝乙很中意这个儿子,就把位子传给了他。www.shuhaizl.com虽然帝辛,子受这两个称呼,大家可能并不熟悉,那就提一下他的谥号,“纣王”,暴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假如在这篇里我不写这个谥号,可能从头到尾大家都很难将我描写的这个人物和印象中的纣王联系在一起。其实是和夏朝末代君主癸(桀)一个道理,每个朝代的末代君主,史书都是下个朝代的人写的,谥号也是他们起的,“纣”带有暴戾的贬义。
帝辛排行老三,也是最小的,本来按理王位是传位大儿子的,无奈他两个哥哥都很普通,本来普普通通并没有什么不好,可身在帝王家,备受瞩目,普通即是过错。纣王就不一样了,聪明机灵,能文善武,老爹帝乙很是喜欢,更关键的是,帝辛还给老爹护过驾。帝乙很看好这个小儿子,于是不顾朝臣反对,立幼子帝辛为储君。
做了太子后,帝辛也没闲着,出去带兵打了好几次胜仗,也算是战功累累。www.duoqing.me到了后来继位,帝辛对内大力促使改革,免去了一些严苛的刑法,给奴隶更好的生存环境以促使农业发展;对外征服统一了东夷地区,扩大了商朝版图。
由于商朝农业发展好,产量不断提高,粮食多的粮仓都不够用了,帝辛只好多建粮仓储存粮食,就这点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后世史学家为了给帝辛抹黑非说成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要说帝辛做得不到位的事情,无非就是为了改革,罔顾一些王公贵族的利益,没有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对于那些因个人利益攻击他的大臣,他也不客气,直接上炮烙,导致了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在情商方面确实有所欠缺啊。
帝辛三年时,有苏国不听话,不交保护费,帝辛出兵教训,国王就把女儿献给帝辛求和,这便是苏妲己,也是泼脏水的重点对象。同时,周的势力开始慢慢强盛,并且暗自制造舆论,宣称纣王无德,姬昌才是真命天子,常规套路,造反总要提前搞点噱头的。www.lingganwx.com周在姬昌的带领下不断讨伐周边小国,扩充实力,纣王意识到危险后,找了由头把姬昌骗来囚禁起来。
姬昌长子伯邑考为救姬昌,答应给帝辛做一年车夫,换取父亲自由,期间不知道怎么搞得,伯邑考在宫中调戏妲己的时候被帝辛发现。被绿了的帝辛一怒之下把伯邑考煮了,然后做成肉丸给姬昌吃,测试一下他到底是不是“圣人”。姬昌是圣人,当然知道这个肉丸就是伯邑考,但是为打消纣王的疑虑,便吃下了肉丸,还说口味不错,放点胡椒粉就更好了。帝辛觉得这算哪门子圣人,自己儿子都认不来,算了算了,把你放了,看你也没多大能耐。
上面这段在我看来就是故事,姬昌最后的结局无非就是两种,一是死在牢中,前文已经说过了,帝辛把姬昌抓来的原因,如果就这么放了,岂不是傻子?至于为什么在史书上,姬昌没有死在牢中,因为这是奇耻大辱,姬发开国后会让史官这么写?写我老爹是被人抓走了,死在了大牢里,都没回故土风光大葬过。二是姬昌确实出狱了,原因可能是当时商朝和东夷还处在不断作战的处境中,国库消耗巨大,纣王可能还是想借助周的力量,再加上舆论压力,就将姬昌释放。
就以姬昌出狱为前提继续往下写。姬昌回到周以后呢,因为商朝国库空虚,很多征伐,纣王需要姬昌帮忙,取得了商朝官方认可的“动武权”,姬昌更是明目张胆的广招天下良将,姜子牙就是这期间被姬昌招入麾下的。
又经过了十几年的东征西讨,周的实力已然是超过商朝,帝辛二十四年,周文王姬昌病逝,周武王姬发继位。姬发上位后,派了很多间谍到商朝贿赂大臣,制造内部矛盾。在帝辛二十八年时,姬发对商朝发动了第一次攻击,攻占了数座城池后,觉得时机尚未成熟就暂时撤军,而商朝还和东夷干着架呢,也没空管周这边。
商朝历经了和东夷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平定了东夷,但同时也元气大伤,加上帝辛立志改革,与那些守旧派大臣关系闹的很僵,为了改革成功,帝辛甚至杀死了几个顽固的大臣,比如祖伊和比干。(故事里都是被妲己害死的,具体可见典故“比干挖心”)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加之周对商朝内部的怀柔政策,很多贵族势力都倒向了姬发那边。天时地利人和,帝辛三十年,武王正式伐纣。本来帝辛的军队和姬发的军队实力差的不多,但是由于商朝许多贵族的临阵倒戈,导致帝辛一败涂地,最后在都城朝歌自焚而死。自此,商朝破灭,周武王姬发夺得天下后,送给帝辛“纣”的谥号。
对于帝辛的抨击,更甚于夏朝末代君主桀,两人都是同病相怜,造反的一方,后世称为“仁义之师”,自己反倒落下千古骂名。希望大家记住,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史书却是主观著作的,每本史书记载的只是作者所认知的历史,就像本书记载的也只是我个人看法,没有人敢保证自己的史书绝对正确,我只能通过七拼八凑的资料,加上自己的推测整理出这些史实。纣王,终归是输了,商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