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愚昧,不知湘王有何高见?”
这一举措,让在场所有人,都不由面露怀疑、震撼之色!
刘伯温何许人也?
他竟当着众人的面,向存在感极低、在朝堂上几乎不言语的湘王朱柏请教。
这……未免也太匪夷所思了吧?
李善长虽与刘伯温身处不同政党,但见到刘伯温他这番举动,也是心中诧异,不知为何如此。
至于朱元璋,更是内心震动难耐了。
他不由将目光投向了朱柏,心说他这平素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却是什么时候得到了刘伯温的青睐呢?
虽然内心震惊,但他面色如常,端坐龙台上,只是默默拿眼神看着朱柏,等待着他的下文。
朱柏主见无法推辞,只得缓步走出队列,朝朱元璋先行了一礼。
他的语气坦然从容,带有一股天生的沉稳与笃定。
“启禀父皇,儿臣以为‘一动不如一静’。方才两位大人所言,皆是建立在假设这一基础上的。”
“但儿臣既然他们都没有把徐将军、常将军怎么样,我们又何须杞人忧天,为什么要如此提防呢?就因为一场并不存在的进攻?”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们有心谋算我大明,那为何不直接挑应天府下手,而是选择千里之外的元大都呢?”
“如此行事,不就正好是将自己暴露于天下,为我们所知晓了吗?如此一来,又何谈我明他暗呢?”
“以上便是儿臣的全部想法了。”
说完,朱柏便向朱元璋行了一礼,回到了队列当中。
一脸云淡风轻的模样,不喜不惊。
朱元璋看得心中颇为诧异,他的确是不曾想过,朱柏竟是如此有远见之人。
尤其他这一番逻辑自洽,条理清晰的发言,更是让众人为之叹服。
在场大臣们都瞪大了双眼,看着湘王朱柏,下意识在心中浮现出了一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来!
退朝后。
朱元璋换去了朝服,信步走向了御书房。
此时,太子朱标正在御书房内温书,见朱元璋走来,立即放下书册、毛笔,起身恭敬行礼。
“儿臣见过父皇!”
朱元璋随和地挥了挥手:“读书呢?”
“回禀父皇,儿臣正在重温《尚书·商书》,忽觉心中有些感应,遂打算提笔做下注疏。”
“唔。”朱元璋微微颔首,坐到了椅子上,与太子朱标闲话了几句。
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向了十二皇子朱柏。
“说起来,你十二弟最近在大本堂表现怎么样?咱听宋濂说,老十二最近好像缺席了不少课啊。”
“父皇,十二弟虽然念书并不积极响应,即便听课也总是神游物外,颇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嫌。”
太子朱标继续说道。
“但每次考试,十二弟却总是能勇夺天字甲等,位列前茅,成绩斐然啊!”
朱元璋哦了一声:“这么说来,老十二肚子里还是有点墨水的嘛。”
“不过考试成绩的优劣,只能评判学习能力高低而已,可以当做参考,全信考试就要不得了。”
“父皇说得是。”
太子朱标心知父皇既然提起了十二弟,那他想问的肯定不单是大本堂的学业这么简单。
“不过父皇,其实以十二弟的才华,不单单只是考试得分足够亮眼那么简单。”
闻言,朱元璋来了兴致:“说说看呢?”
“不光是做学问,十二弟在时政、策论等方面,也是个中好手,见解很是独到。”
“即便是刘御史这般心高气傲之人,也不免时常登门造访,去找十二弟探讨一些问题。”
“那老十二他答得上来?”
“十二弟不但对答如流,而且发言还总能发人深省,时常有意外收获。”
太子朱标继续说道。
“当然了,除开刘御史以外,杨参政也经常同十二弟家里走动。”
朱元璋大为震惊:“怎么还有杨宪的事儿?”
“杨参政去得比刘御史更加积极,甚至可以说是十二弟的堂前常客。
听到这番话,朱元璋一脸惊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似乎还真是小觑老十二了!
就先说刘伯温吧!
刘伯温的心气儿之高,他是最清楚不过的。
大明王朝,满朝文武那都是能人,但又有多少入得他的眼呢?
寥寥无几!
可就是这么一个心气极高的人,却愿意跟老十二亲近,还拿时政、策论这些问题去跟他相互交流看法。
从这儿不难看出,老十二这小子肚子里,那肯定是装了不少墨水的!
否则,以刘伯温的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