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兵部尚书的皇甫惟明同意,因为圣人提拔的高秀岩、安思顺、王难得也都是他曾经的属下。
裴宽紧接着同意。
随着李林甫的击掌,全场一片掌声。
如果反对,要说出个所以然来,没有理由而胡搅蛮缠,会惹怒李隆基。
当板笏声音全部落下,文武百官,无一不屏着呼吸。
冰冷的宫殿,似乎变得不再寒冷。他们的心或郁闷、或火热,或迷茫……
圣人免去李瑄的边帅职务,又免去李瑄御史大夫,明显是要给李瑄加职务。
御史大夫是从三品。
现在左右相都在,圣人明显没有产生罢相的心思,否则在李瑄免职之前,就会罢相。
六部尚书只吏部尚书缺席。
倒是中书侍郎,尚书左仆射还可以任命。
因为李瑄一定是要加衔的。
“天水王李瑄。从天宝二载从军,救边民性命,先后经历丰安城之战,贺兰山之战,擒突厥可汗、拔悉密可汗,擒海贼吴令光,积石军之战,漓水之战,苦拔海之战,青海千里奔袭大战,白亭海之战,九曲大战,大非川大战,擒吐蕃赞普等,大小战斗过百,皆以低微的损失,不耗国力胜战,古代名将,无可比拟……”
“天水王又在长安连破大案,献理财之策,惩治地方不法豪强,巡视地方,宣传仁孝,此乃宰相之才也!”
“天水王虽二十岁,却才华横溢,诗词大成,将来可以领袖文坛也!”
“克己奉公,刚强果毅,如美人香草,万古流芳……”
“拜李瑄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摄尚书左仆射,兼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授紫金光禄大夫,加常平新法大使。其余勋、爵、差遣官不变。”
李隆基一番长篇大论的铺垫后,正式宣布李瑄拜相。
成为封王的宰相。
众人皆然。
之前有猜测李瑄会任吏部尚书,但也有人不信。
毕竟吏部尚书自李林甫卸任后,再也没有人担任。
吏部是六部之首,兼以使职,就有实权,可以考公天下官吏。
宰相兼任,权职更重。
又有尚书左仆射加重地位。
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上是“第三宰相”,但群臣知道李瑄的强势,这第三宰相,可以与首席宰相抗衡。
就如当初李林甫以礼部尚书拜相,却能与张九龄对着干一样。
现在历史的回旋镖重新打了过来。
而且李瑄这次兼修国史和集贤殿大学士。
这曾经都是李林甫的官职,现却被李瑄继承。
特别是兼修国史,往往是首席宰相能兼任。
集贤殿大学士掌修书,现再掌修史。
这种影响力会与日俱增。
紫金光禄大夫为正三品的文散官,无掌权,就是标榜身份。
等等?
好像圣人又授予李瑄一个常平新法大使,这是什么官职?
他们知道常平粮仓、常平百货、常平盐仓。
难道新法是围绕着这些吗?
所有的大臣齐刷刷地将目光落在李瑄的身上。
贵之极也!古今无比肩者!
宋国公有一个好儿子啊!
以后朝野就不能称呼李瑄为天水王了,而是以“李相”、“相公”尊称。
因为宰相就是比郡王尊贵,毋庸置疑。
看李瑄不爽,反对李瑄的大臣,心中难受无比。
只要够强大,自有大儒辩经,李瑄身边注定不会缺少追随者。
李瑄拜相,也让他们激动。
特别是李瑄的兄长,差点在朝堂上跳起来。
李霅哪还有在马车上的冰冷,全身血液沸腾。
李林甫看着李瑄从座位上起身,准备到案前领旨,心中长吐一口气。
李瑄所担任的,都是是曾经他的官职啊,在博弈之路上,他一败涂地。
先后丢下三十个官职。
每当他要重新夺回吏部尚书的时候,总被李瑄插上一手,不仅未得到,反而失去更多。
如今李瑄被拜吏部尚书,是对李林甫羞辱。
来势汹汹的李瑄,势必要与他一较长短。
李林甫连遭打击,心里没有战胜李瑄的信心,他只希望李瑄的新法,让文武百官向他聚拢。
“臣拜谢陛下,今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感责任重大,必将不遗余力,上不负陛下,下不愧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瑄在大殿的中央,向李隆基一拜。
这一拜后,意味着李瑄正式成为宰相!
现李瑄的官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