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景通系义乌“南塘”外氏戚宁之子,后过继给伯父戚宣(时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为子。因原配张氏不育,后又娶王氏,至56岁得子继光,后又得子继美。
“赋性刚毅好学,能尽聪明正直,通于神明,居官有守,以孝廉闻,尝提兵破刘贼及青州贼李琪等,屡立战功”,曾任江南漕运把总、山东总督备倭、大宁都司掌印、神机营副将等职,为官清廉,政声颇佳。嘉靖十九年(1540),戚景通解甲归田,告老还乡。嘉靖二十三年(1544)病逝。
戚继光百科名片
戚继光塑像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着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8年),山东登州人。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
戚继光戎装
军事家、华夏杰出志士,民族英雄。其祖为明朝开国将领戚祥,曾任朱元璋亲兵,洪武十四年(1381)战死于云南,授世袭明威将军。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往浙江,招募新军进行训练,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1562年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先后荡平宁德城外的横屿、福建福清牛田等三大倭巢,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为扫除东南倭患作出很大贡献。隆庆二年(1568年)调往蓟州,加高加厚长城,修建空心敌台,创立步、骑、车、辎重诸营,边境得以安宁。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往广东,后罢归登州,不久病卒。戚继光以扞卫边疆为己任,屡克强敌,战功卓着,着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书传世。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
人物生平
出生背景
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当时东南沿海的倭患十分严重,北部也经常受到蒙古的侵扰。但是在当时,朝廷比较重视北虏(蒙古),认为蒙古骑兵比东南倭寇的威胁更大。
戚继光东南抗倭
枪射击,惯于设伏偷袭,常用川字或一字长蛇阵。由于当时明朝军队腐败,明军开始时常吃败仗。
蒙古
元朝灭亡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分为三部,自东向西分别为兀良哈、鞑靼、瓦剌。三部除互相攻杀外,还经常掠夺明朝边境。明成祖朱棣在位(1403-1424),先后五次率兵亲征,大败鞑靼、瓦剌,保障了边境的安宁。后瓦剌征服鞑靼,势力迅速扩张,常常南下侵扰。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大举内犯,在土木堡(现在河北怀来县)俘获英宗,明朝几至覆亡。也先及后被部下杀死,蒙古重新陷入分裂状态。成化、弘治年间,达延汗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全蒙古。达延汗死后,蒙古又分裂成数十个独立的领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为大,多次举兵内犯。其中以俺答、小王子最为出名。
家世
戚继光祖籍河南卫辉府(今河南卫辉市),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元朝末年,六世祖戚祥迁居安徽定远,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军,随其部将朱元璋转战各地。明朝建立后,戚祥战死于云南平元朝之战,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劳,让其子戚斌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为明威将军戚家又搬回了山东。自戚斌至戚继光的父亲戚景
戚继光画像
[1]
通,历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袭任这个职位。戚景通袭职后,任过都指挥、大宁都司、江南漕运把总,还在禁军神机营中任过职。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诞生于山东微山西北的小镇鲁桥,第二天阳光灿烂,戚景通于是给儿子取名继光,希望他继承祖上的光辉,并发扬光大。
戚继光无可厚非的是民族英雄,但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谁又能想到居然是个怕老婆的“耙耳朵”呢。据说我们的英雄对其老婆王氏是惧怕到了极点:传戚夫人不能生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戚将军为了养儿子瞒着夫人纳了三个妾,结果让戚夫人知道了,拿刀差点谋杀了亲夫,多亏戚将军心眼活泛,又是哭又是下跪才平息了事。
戚夫人也是将门虎女,女中豪杰,好像姓王,也是一舞刀弄枪的主,夫妻俩平常的业余活动就是比划比划,好像戚继光胜少负多,戚将军虽然让倭寇闻之色变,但人有两面,他的妻管严在军中是比较有名的。戚家军抗倭初期,戚夫人曾经组织老弱妇孺守过新河城,打退了倭寇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