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风向身边一位刚刚上榜的记者探询其中缘由,怀疑他们是否私下偷闲苦读以备科考。那记者坦诚相对,答道:“实则我们并无刻意偷懒读书,而是在日常采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积累学识。与官吏频繁交涉、应对各种考校问题,日积月累之下练就了一身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加之每日大量阅读时事新闻,所以在策论考试时才能游刃有余,这是我们能够顺利中举的主要原因。”
听闻此言,林小风如梦初醒,原来作为记者的经历对于科举竞试竟有如此大的助益,这确实是他始料未及之事。策论考察的是对时事见解的独到和治国方略的理解,正巧与记者们的专长不谋而合。众人在欣喜若狂之余,林小风高声宣布这一喜讯,并决定对所有中举者进行嘉奖,承诺无论将来身处何方,北廊报社永远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书馆、食堂、宿舍将永远对他们开放,提供支持。
面对突如其来的“毕业”,部分记者心头滋生出困惑与不舍之情,幸得林小风及时安抚,尽管他们即将离开报社,但依然可以共享报社的一切资源。更令人惊喜的是,参加科举且取得佳绩的记者都将获得丰厚的赏银,其中解元杨白溪更是独享百两白银的重奖。围观者中有艳羡者,也有嫉妒者,更有黯然神伤者。
待众人都散去各自回家报喜并回社领取赏银之后,林小风突然动作潇洒地挥舞马鞭,抛洒一沓纸片于空中,引发周围人群争相哄抢。后来有人发现这些所谓的“银票”其实是一份份招聘启事,上面详细列出了北廊报社急需招纳贤才的信息,以优厚待遇吸引各地读书人加入报社,其中不乏一些直抒胸臆、大胆直白的表达方式。虽然有人对此做法愤慨地斥责为哗众取宠,但细细品读启事内容的人却陷入了深思,不少人心动不已。靖江国历史上首次出现这样大胆直白的招聘传单,一时之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人们对林小风此举褒贬不一,各执己见。然而无论如何,这场别开生面的招聘活动,无疑给靖江国的文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动与启示。
·······················
次日晨曦微露,朝会结束之后,林小风与李德贤并肩而行,共同前往北廊报社。刚踏入报社的大门,便瞧见项协宏急匆匆地奔来,面色憔悴,发丝凌乱不堪。他一见到林小风,犹如溺水者抓住了救生圈般焦急万分:“老爷!昨日您传授的策略竟如神来之笔,今日应聘者纷至沓来,那阵势如同潮水一般汹涌澎湃,我们不得不暂时将他们引导至老二饭庄,以至于本社记者们的正常工作都受到了严重干扰。”
林小风听闻此言,心头不禁涌上一阵欣喜之情,原本还对他所设奇策能否奏效有所疑虑,此刻看来反响热烈得超乎想象,他不由得感慨人心向好古往今来皆然。李德贤询问具体是如何进行招人策略的,项协宏急忙取出散发的传单展示给二人观看,李德贤读完后表情略显不适。林小风微笑着解释:“宣传之术,在于不虚张声势、选择真实之道,朝廷报纸亦是如此,怎能自曝其短?我社所发布的信息都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只不过在表述方式上更为直接罢了。”李德贤听了这番话后若有所悟,林小风进一步援引佛学教义比喻世态人心,教导他如何巧妙利用人性中的弱点和诉求。
项协宏在林小风的点拨下豁然开朗,对他的智谋赞颂不已。李德贤追问为何不让众多应聘者直接进入报社展开工作,项协宏苦笑道:“人多难管理,且要进行优中选优,如今人数实在太多,待遇定夺实非易事。”林小风建议先设立笔试环节,由资深记者们拟定题目,再通过面试考核确定人选,并特别关注应聘者的品德表现,例如主动清理环境者可优先考虑录用。此外,此事还可以通过《心灵参汤》版块公开宣布,林小风一边娓娓道来,一边流露出一丝狡黠而又深藏机巧的笑容。
谈及薪酬问题时,林小风沉吟片刻指出:新员工工资过高可能会引发老员工心理失衡,过低则有虚假宣传之嫌。李德贤提到有些应聘者表示愿意无偿工作,甚至戏谑说可以全部收留,每月仅支付五两银子。项协宏对此大惊失色,提醒此举欠妥当,恐怕会损害到记者的社会地位以及报社的长远发展。林小风纠正太子的观点,明确表示此种做法绝对不可行,并指示项协宏与众位记者共同商议升职加薪的标准,新人暂定月薪为一两银子。
对于那些已经高中举人的记者,日后或许难以全身心投入报社的工作,林小风指示应保持他们原有的福利待遇,书馆、食堂对他们免费开放,如有愿意继续工作者,可以安排较为灵活的职务,确保不会妨碍他们的学业。其中杨白溪作为报社的一面旗帜,虽不必强行挽留,但希望他能协助进行对外宣传推广和专题采访活动。待各项人事及福利事宜妥善安排完毕,林小风又开始挂念起三舅陈曙光何时归来的日子。
科举考试的榜单已经公之于众,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