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风闻听众人心声,朗声大笑起来,那笑声中带着洞悉一切的睿智,他那双犹如深渊般深邃的眼眸流露出对“马屁精”微妙的赞许之意,心中已然思量着稍后或可对其适度提高进货价格作为回报。他敏锐地捕捉到其余商人们的疑惧神色,明白他们在担忧被强迫交易之事,便高声安抚众人:“列位切莫心生惶恐,所谓合作,成败皆应顺应天意人心,我等绝不会有任何强加于伙伴身上的负担。”这番话语落下,商人们点头表示赞同,毕竟林小风素来以公正公平著称,从无欺压商户的不良记录。
一行人步入纺织厂内,只见数百台五锭防叠机如同群龙飞舞,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却又透出一种井然有序的韵律。商人们目睹这般壮观景象,个个瞠目结舌,如此宏大且规范运作的厂房,在当时确实堪称凤毛麟角的存在。林小风示意大家可自由参观,自己则退至一旁,静待其变。
商人们上前仔细打量那些神奇的纺织机械,期间有一位名叫辛雅静的女工被问及这些机器的名字与功效。辛雅静先是一愣,随后镇定自若地解释道,她因生活日渐宽裕、工作环境和谐优渥,更有机会荣获劳动模范称号,所以对于这些问题回答得如行云流水:“这是五锭纺纱机,一台能够同时纺制五根纱线,其工作效率比传统的织机提升了二十倍之多。”
听到“二十倍”的惊人效能数字,商人们无不瞠目结舌,目光齐刷刷聚焦在源源不断产出的布匹之上,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暗自计算着厂中数百台这类高效机械所代表的庞大规模生产力,相当于数万手工匠人的总和,不由得预感到京城布业格局或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急于验证产品质量的商人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成品布料堆放区,一一细察每匹布的质量,所见之处无不交口称赞,议论纷纷,并迅速开始盘算起进价成本。其间,有人提及南方市面上已有此类高效的纺织机出现,乃是林小风亲自主持拍卖,每台均价高达三千两白银,因其工艺复杂,仿制难度极高,且流入市场的数量极其有限。听到这一消息,众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深知掌握这样的高效器械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握有绝对优势,而对于林小风此举背后的长远布局,大家各有揣测,一时未能参透其中奥妙。
群商们聚集在纺织厂的一隅,窃窃私语讨论良久,却未能达成共识,最终各自散开,将目光投向了那忙碌运作的庞大纺织机阵列。他们试图揣摩机器内部构造,以期日后寻得匠人仿造。不久之后,众人在仔细观摩过机械运转后,又一同移步至裁剪区域。
此处长桌连绵不绝,女工们穿梭其间,传递一匹接一匹的布料,接布者眼疾手快,甫一接过便迅速展开、精准下刀,按照预设的尺寸与形状干净利落地完成裁片工作,随后将其折叠放置一边,随着布堆逐渐增高,又有女工接力将裁好的布片送往下一工序。
围观的众商面露困惑:“王兄,此乃何等操作?只见裁剪而未见缝纫?”其中一人答道:“前所未见之景,想来应是在后续步骤中进行缝制。”众人对那快速准确的裁布技艺皆赞叹不已,随后跟随人流来到了缝纫区。
缝纫区内,宽大的卓案排成一行行,每张卓上都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块,仿佛一幅幅细腻的地图。女工们如同织锦般忙个不停,运送裁片的人根据图纸精确摆放,而缝纫者则低头苦干,双手如蝴蝶翻飞,转瞬间新衣已成形,整齐叠放在脚边的框内。诸商见状,无不瞠目结舌,有人领悟到:“原来制衣流程细化到每人专司一道工序,因此能熟能生巧,高效作业,且保证质量稳定!”大家纷纷赞赏这种分工方法值得借鉴学习,虽不及纺织机械的革新显著,但在当时无疑是一种罕见的高效工艺。
然而商人所未曾察觉的是,缝纫区恰恰是整个生产链中的瓶颈环节,全赖手工缝纫耗时最多,需要大量人力投入。林小风对此早已有所考量,他虽曾目睹过脚踏式缝纫机的样貌,却因对其原理不明所以无法复制成功。相较于结构复杂但尚有规律可循的纺织机,缝纫机的构造更为繁复,无现成先例可参考,探寻之路一时陷入僵局。尽管目前女工缝纫速度快,但由于赶工导致部分衣物针脚略显粗糙,偶有崩线开裂的现象。对于这一问题,林小风权衡之下选择暂时维持现状,毕竟成品衣物虽不至精致,但足以保暖御寒,百姓自会修补,总比冬日里缺衣少穿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