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帝坦诚直率地向群臣揭示了自己近期病情的真实状况,提及六王爷曾有造反之举,而他的肿疡恶疾正是得益于林小风以稀世之药——青霉素治愈,因此欲论功行赏。此话一出,群臣间立刻掀起了一场热议狂潮。一位官员在嘈杂声中脱颖而出,坚决建议先查明林小风是否有罪过,然后再做出公正的赏罚决定。靖江帝听后,目光犀利而果断,即刻命令王景文呈上所有相关的奏章供群臣传阅,旨在让所有人明辨是非,了解真相。
靖江帝紧接着对洪城和陆印生提出了质询,责问他们为何隐瞒关于林小风的实情。二人面对皇帝的厉声责问,皆面色苍白,语塞难言,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靖江帝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敏锐指出弹劾林小风的所有证据都是空穴来风,进而严厉地质询那些胆敢污蔑忠良功臣的人,尤其是对迩凡君表现出极度的不满。最后,在雷霆万钧的气势之下,靖江帝下令对昨日参与弹劾林小风的臣子施以廷杖,以此警戒朝廷上下,彰显朝廷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的处事原则。
在一旁默默观察的李德贤,目睹靖江帝处理此事时展现出的果敢与公正,内心深处不由得涌起一股深深的敬佩之情。他看到的是一个帝王如何运用智慧与魄力拨开迷雾,保护和信任忠良臣子,这使他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漩涡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何为真正的国家栋梁,何为正义的力量。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一座巍峨高山,屹立于风雨之中,守护着江山社稷,庇佑着黎民百姓。
殿外的疾呼如雷霆滚石,瞬息间撕破了大殿内的静谧,陆印生等十余名官员被迅速带走,只留下一阵阵哀嚎与悲鸣在空旷的广场上回荡。群臣尚未来得及从震惊中抽离,靖江帝已稳稳坐定于龙椅之上,威严的目光犹如利剑般扫过下方战战兢兢、面色苍白的百官。这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众人意识到,靖江帝对于林小风之事早已运筹帷幄,在他们无从察觉之际,远在他乡的林小风因立下赫赫功勋而深得圣眷,其地位竟已悄然超越了太子。
皇帝的声音冷峻而坚定,他指出科道官员本应纠劾百官之失,而非结党营私,今后凡无实证确凿者,所有奏章均需经过内阁审阅,否则将面临铁面无私的严厉惩处。靖江帝目光炯炯地质问群臣为何要隐瞒林小风的事迹,直言他们是软弱无力、毫无担当之人。此言一出,激起群臣之中一片愤慨,有言官急切辩解,声称根据祖制,允许以风闻奏事,此次事件纯属误会,并非有意勾结。然而,靖江帝并不买账,他坚信多人同时弹劾林小风绝非偶然之举,而是背后隐藏着串通的阴影。
一番严厉训诫之后,受刑者们在侍卫的押解下颤颤巍巍回到大殿,个个脸色惨白,惶恐不安地膝行至陛前,满目尽是恐惧与绝望。接着,靖江帝又下令将面容憔悴不堪的李太傅带入殿内,当面对峙,追问其勾结朝臣、弹劾林小风的真实动机。面对皇上的步步紧逼,李太傅一时语塞,内心明白家族的命运此刻已然悬于靖江帝的一念之间。随着一夜的鞫讯深入,李家的罪状逐一浮出水面,证据确凿无疑。靖江帝决定以此作为警示众臣的典型案例,李太傅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只能低头认罪。
提及先皇所赐免死铁券,靖江帝暂且放过了李太傅的死罪,命他在宫中禁足数日以示惩戒。随后,他又面向群臣询问是否还有人愿意申明自身的清白或悔悟,一位臣子率先匍匐在地,恳求饶恕,坦诚自己曾与李公有过交集,但并无结党营私之心。其余官员见状,亦纷纷附和,争先表明自己的无辜。靖江帝果断下令,将所有涉事官员悉数收押,待进一步查明真相。
靖江帝站起身来,长叹一声,感慨病愈归来后朝廷中的诸多乱象丛生,决心革故鼎新,重塑朝纲。王景文遵照旨意,高声宣读圣旨,宣布改仪鸾司为锦衣卫,并加封林小风为锦衣卫指挥使。此时的大殿上,群臣噤若寒蝉,无人敢出一言。唯有陆印生心中悔恨交织,深知眼前的局面已难以逆转。靖江帝的决心坚硬如钢,他矢志整肃朝纲,力图实现靖江社稷的长久安宁与繁荣昌盛,为此,他不惜翻天覆地,誓要铸就一个崭新的时代。
旨意如晴空霹雳,直击人心,设立锦衣卫的消息在朝野上下激起了巨大的震撼与惶恐。这股权力的飓风,其威力远超众人所料,圣旨明确指出,锦衣卫将有权过问并审理普天之下所有的案件。一旦林小风掌握了这样的权柄,国家未来的走向便如同迷雾中的航船,让所有在场臣子无不忧心忡忡,一位胆大的官员挺身而出,疾声高呼:“此事是否应当交由内阁详细商议,谨慎决策?”靖江帝闻此言,侧目而视,冷冽的眼神犹如寒冰刺骨,话语中满是不容置疑的威严:“朕之决策,还需尔等教诲不成?”那官员顿时脸色刷白,宛如被霜打的茄子,立刻噤若寒蝉。
靖江帝转头又向内阁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