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昏君与佞臣
大凡能够尊贵以致拥有天下的原因,就在于能够为所欲为,极尽享乐。君主只要制定严格的法律,让大臣不敢为非作歹,凭此就可以驾驭天下了。
看到以上这段话,您是不是有以下几种反应:
一:这是哪个傻缺说的;
二:说这话的君主,一定是头被门夹了;
三:太假了,怎么会有君王说这种话。
不好意思,这话不是作者瞎编的,说这话的就是秦二世!
这位二世皇帝登基以后,经过一番努力工作,杀光了自己的哥哥姐姐,巩固了权力。过完年,继承先帝意志,重走先帝路,巡游东方六国故地,小日子过的优哉游哉。
美好的生活总是短暂的,到了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造反运动打乱了二世的旅游规划,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紧接着一大群六国余孽还有穷棒子跟风,称孤道寡,搞得鸡飞狗跳。让二世非常不爽,他想不明白,像他这样一个天命所归的帝王上台还不到一年,群众感恩都来不及,怎么会这么不给面子,起来造反。
这个问题丢给了丞相李斯。
丞相身居三公之位,如何使盗贼猖狂到如此程度?
二世很生气,李斯很惶恐!
如果皇上要为天下大乱找个背锅侠,自己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选啊!
这位荀子的高徒已经75岁了,依旧不愿意放弃岌岌可危的权力,他思前想后,苦心孤诣,费尽心思的揣摩老大的欢心,最后上了一道奏折。
这道奏折被后世称为“行督责书”,与前文提到的“谏逐客书”,后来写的“狱中上书”合称为李斯三大著作。
如果说“谏逐客书”让李斯的身份介绍中多了文学家这个头衔,是一篇于公于私都有利的千古名篇的话,那么“行督责书”可以理解为一篇邪恶的美文,美丽的花蕊中绽放的都是害人害己的毒药。
为了荣华富贵,李斯也是蛮拼的。他在文中这样劝谏二世:
贤明的君主,必将是能够全面掌握为君之道,又对下行使督责的统治术的君主。对下严加督责,则臣子们不敢不竭尽全力为君主效命。只有这样君主才能不受任何约束,能享尽达到极致的乐趣。
他还告诉二世:
不督责臣下,而自己反辛辛苦苦为天下百姓操劳,像尧和禹那样,所以称之为“镣铐”。不能学习申不害、韩非的高明法术,推行督责措施,一心以天下使自己舒服快乐,而只是白白地操心费力,拼命为百姓干事,那就是百姓的奴仆,并不是统治天下的帝王,这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
申不害韩非子都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大人物,法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皇帝应大权独揽,乾纲独断。
以上两段话简单一点理解就是李斯建议二世应该使劲压榨大臣,让大臣拼命为大王卖命,这样大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如果大王天天想着为百姓操劳,那就成了百姓的奴隶,当大王还有什么意思。
他还拼命鼓励二世集权专制,使权力不落入臣下手中,然后才能斩断仁义之路,堵住游说之口,困厄烈士的死节行为,闭目塞听,任凭自己独断专行,这样在外就不致被仁义节烈之士的行为所动摇,在内也不会被劝谏争论所迷惑。因此才能为所欲为,而没有人敢反抗。
这篇文章如果是赵高写的也就算了,可你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当朝的宰相,秦始皇的亲家,太让人鄙视了。
李斯文中引用了师兄韩非子的观点,难道他忘记了自己亲手害死了师兄。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这是李斯的人生信条,为此他可以不择手段,不知廉耻。
这篇文章写的何其好啊,二世终于找到了吃喝玩乐不理朝政的理论依据,也就不再责怪李斯剿匪不力,继续当他的鸵鸟。
但是盗贼问题越来越严重,大臣们纷纷投诉赵高,说他专权横行,祸乱朝政。
赵高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他也给二世上了一道诏书,说道:
天子之所以牛叉是因为有神秘感,所以应当让那些大臣见不到皇上,听不到皇上的声音,这样他们就会猜不透皇上在想什么,皇上年纪轻轻,有些事情难免想不周全,说错了还被大臣看不起,所以建议皇上以后深居简出,一般情况不出现,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交给我来帮您搞定,这样大臣就会越来越敬畏大王,不敢在皇上面前胡说八道,进而影响皇上伟光正的形象。
二世觉得赵高说的太有道理了,前有李斯的理论依据,后有赵高的实际支持,左青龙,右白虎,天下大安。
于是二世就把朝中大事的处置权都交给赵高,自己躲在后宫慢慢享乐。
赵高从此大权独揽。
过了一段时间,赵高听说丞相李斯对自己的做法有些不满,如果是别人还好说,李斯的地位多少让赵高忌惮,所以决定干掉李斯取而代之。
他主动去见李斯,告诉他天下盗贼纷乱,皇上却在不断征兆民夫修建阿房宫,还天天玩狗斗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