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巨鹿之战(1)
公元前208年,项羽率军渡过漳河,救援巨鹿。有专家认为项羽渡过的不是漳河,而是黄河,因为古语中河专指黄河,考虑到具体的距离因素,笔者在这还是采纳漳河。
渡河以后,项羽发布了一道骇人听闻的命令,要求伙夫把锅碗瓢盆都砸了,每个人只带三天的干粮,还当着大家伙的面把船一把火烧了。
锅碗瓢盆是自己的,船肯定不是自己的,不知道船夫以后的怎么过日子。
项羽告诉大家,没关系,打完这一仗,我们就出名了,这些锅碗瓢盆都的换新的,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破釜沉舟”。
如果时光倒退2000年,把某个不了解历史的人通过时空隧道发送到那个历史场景下,多半会对项羽的做法得出一个结论:太坏了,太能作了。
从小到大家长总是唠唠叨叨的教育我们:做事做人要留余地,不能心眼太死,毁坏别人的东西是要赔偿的。
家长的话总是没有错的,留余地就多一个选择,选择多不一定能成功,但可以减少失败的副作用,谚语说: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当然事情总有例外,拉封丹寓言有个故事,一头毛驴在两捆草之间犹豫吃哪一困,最终饿死了。
可见有时候选择太多也很麻烦,就好像皇上,每天晚上都为翻哪块牌子伤脑筋。
项羽肯定没有读过拉封丹寓言,也没当过皇帝,但是他读过另外一本书,“孙子兵法”,
孙子说:焚舟破釜,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小时候叔父逼着项羽学习兵法,项羽粗枝大叶的看一遍,记住几句话用来应付老师检查,其中就有这一篇。
可见读书还是有用的!老师检查作业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项羽的威逼利诱加忽悠下,楚军渡河以后,像一群饿狼,杀气腾腾的扑向羊群。当然,光忽悠是不够的,太容易穿帮,还需要实际行动,所以项羽每次行动都是冲在最前面。将军在前,谁还好意思偷懒,谁还敢偷懒。不玩命都不好意思,既然药丸,咱们就玩把大了,拼了。
以狠出名的秦军这时候才发现,对面冲过来的这群土包子太狠了。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遇见过不怕死的,没有遇见过这么多不怕死的,右手砍下来,就用左手拿着刀继续砍,腿砍断了,坐在地上继续砍,只要你不砍死他,他就一定要砍死你,砍不死你,砍你两刀也行,让同伙来砍死你。几万敢死队冲过来,神仙也挡不住。
倒霉的王离,以为来的是一群羊,邀功的奏折都准备好了,却用不上了。捕猎者成了猎物,到嘴的鸭子飞了不说,还撞上了项羽的枪口。
经过两个月的战斗,楚军九战九胜,击溃了二十万秦军,活捉主将王离,击杀秦将苏角,涉间自杀。
对于这场战斗,历史上记载很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写道: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巨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基本引用了太史公的说法,“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
如此光辉伟大的一场战斗,就这么几个字打发了,有些不寻常。常识告诉我们,事情不寻常,必然有隐情,在笔者看来,这场战斗别有隐情,我们来八一八。
按照历史记载,项羽有五万人,诸侯联军十五万,围攻巨鹿的王离有二十万人,驻守棘原的章邯有二十万,项羽对比王离的兵力是一比四,处于绝对劣势,战斗打响以后,项羽命令英布抄了王离的粮草通道,然后包围了王离,王离因为缺粮导致战斗力下降,最终失败。
缺粮的确是可以影响战局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把王离的失败全部归因于缺粮,这也是讲不通的,按照前文交代,楚军只带了三天的口粮,双方后勤供应都有问题,即便楚军按照计划抢夺了王离的部分军粮,王离不是地主,家里也没有多少余粮,战斗持续了两个月,楚军就和鬼子进村一样,天天靠抢粮活着。所以这一点说服力不足。
再看第二点,按照太史公的说法,战斗开始阶段其他诸侯并没有援助项羽,项羽的军队包围了王离。
5万人包围20万人?这个难度有点大,王离手下是20万的长城军团,不是屠宰场里等着屠宰的鸡,在理论是是无法完成包围的的,“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十倍的兵力才可以围困,打个对折,五倍,不够。
我们可以认为太史公比较崇拜项羽,数学也学的不是很好,按照以一当十来计算,可还是不够。
好吧,那我们修改前提条件,从一开始联军项羽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渡河以后各路诸侯一看楚军来了,马上紧密在团结在以项羽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周围,在项羽同志正确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