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第二战场(1)
魏王豹的反水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把韩信招来了,在魏王豹看来,刘邦疲于与项羽的争斗,没有时间找自己的麻烦,所以反了就反了,也不是我一个,怎么地吧。
他错了,今时不同往日,彭城的失败让刘邦转变了战略思路,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军阀联盟身上,具体点说:以前是大家联合,现在要兼并。
既然要兼并,大鱼小鱼都是鱼,一个也不能放过,就从最近的开始,最近的就是魏王豹。
韩信来了。
攻占关中平原以后,韩信依旧是名义上的大将军,但是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原因很简单,刘邦不信任他,比起樊哙,周勃,灌婴等从龙之臣,韩信再好是个外人,外人再好也不放心,大公司的高层都是自己培养的,空降的高管往往作几年,价值利用完了就的走,是一样的道理。
半路夫妻终究不如原配的好,这就是刘邦的逻辑。
所以彭城之战,刘邦压上所有的家当,唯独没有韩信,以致后世产生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如果有韩信在,彭城之战不会输云云。
历史不能假设,况且在我看来,即使有韩信,也不一定能赢,因为刘邦压根不信任他,带着跟不带区别不大。
彭城之战还让刘邦明白一个道理,樊哙周勃灌婴这些人,都是将才,冲锋陷阵,都是好手,张良陈平,智计无双,定策略出主意,没有更好的了,有了这些人,对付那些杂鱼诸侯绰绰有余了,但是要想夺冠,他最需要的是一个帅才,一个可以独当一面,为他打开局面,开辟新战场的帅才,能担起这个称号的,只有韩信。
而韩信,同样需要这个机会,关中之战以后,老板有意冷落他,他选择默默承受,爬的越快,摔的越惨这个道理还是懂的,陈平就是前车之鉴,差点被周勃灌婴他们用黑材料整死,所以要低调低调再低调。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老板需要,就要即插即用,这次任务很重要,必须让刘邦明白,你要想走的更远,就的需要我。
发飙的韩信相当可怕,不会给对手留任何机会。相比起韩信的军事水平,魏王豹就是个小学生。
战斗开始了,小学生魏王豹经过努力学习,制定了一个在他看来非常完整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的依据是这样的:首先韩信要打自己,一定要渡过黄河;要想过黄河,必须有渡口;要想走渡口,就只有从临晋过。
所以魏王豹非常有针对性的做出战斗方案,一:在在蒲坂(今天的山西永济)布下重兵等着韩信,永济就在临晋的对面,过来就打;二:魏王豹命令手下把黄河所有的渡船全部收集起来,一把火烧掉,然后把两岸的树全部砍光,让你过不来。
魏王豹的思想很明确,此时正是八月,黄河的水量充足,没有船,看你怎么过。即使你勉强过来了,我兵多粮足,给你来个击其半渡,你也死定了。
理论上来看,这个计划还不错,至少从当前的局势来看,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合理不代表有效,即使有效,也只是在小学有效,到了大学就失效了。
魏王豹看看自己的作业,非常满意,就这水平,老师不给一百分都不好意思,既然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魏王豹也就放松下来,在永济吃着西瓜,听着小曲,望眼欲穿的等着韩信的归来,等啊等,等啊等,终于等来了韩信的消息,
安邑守军来报,韩信已经攻下了安邑,正在向临汾进发。
魏王豹差点没有被嘴里这口西瓜呛死,安邑在蒲坂的上游,那里江面宽广,没有渡口,韩信难道是飞过来的?这也太不按套路出牌了吧。昨天士兵汇报,韩信的大军还在临晋,怎么今天就把安邑打下来了。
韩信当然不会飞,但是他会动脑子,大家是成年人了,打架也要成熟一点,总整些小学生的玩意是不行的。
韩信抵达临晋以后,很快识破了魏王豹的企图,说来说去,就是不想让我过河,既然你不想让我在这过河,我就换个地方过。
临晋的上游有个地方叫做夏阳,那里河面宽阔,但是水势比较缓慢,是个不错的登录地,而且河对岸有个明显的缺口,便于隐藏士兵。
这是个天造地设的好地方,唯一的缺点是:没有船。
虽然是夏天,但是当时游泳运动并没有普及,而且十万人泅渡黄河,难度比较大,如果实现了,的创造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不但是游泳记录,一次性溺水死亡人数记录也会一起创造。
修桥?这事太不靠谱,既没有技术,也没有那时间。
形式看起来很不乐观,为了速战速决,韩信亲自去了一趟夏阳,经过一番观察,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
办法的主角叫做罂(音yīng),是一种陶器,体型庞大,小嘴大肚子,肚子形态较长。韩城人既用来罂来汲水、存水,也用它来盛粮。这个东西在别的地方不多见,但是当地非常非常多,因为那里就是罂的原产地。
一个只会打仗的人是当不了军事家的,要想成为“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