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景帝托孤(2)
卫绾被重新启用以后,继续保持风格,低调做人,低调做事,功劳是别人的,做事是自己的,遇事不争论,别人有过失还给打掩护,刘启越看越满意,这种人看起来无能,看久了才发现,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有,都希望又这种人,难怪死鬼老爹死前还让我用他,所言非虚啊!
七国之乱时期,朝廷无人可用,卫绾被任命为河间王太傅,率军攻打吴楚联军,立了大功,被封为中尉,建陵候。刘荣被废以后,刘启本打算让卫绾审问栗姬娘家人是否有谋反嫌疑,后来考虑卫绾老好人,就用郅都代替,没想到郅都这小子太狠了,杀人不眨眼,把栗姬娘家一网打尽。刘启这时候才有记起郅都的好,刘彻被立为胶东王以后,卫绾被加封为太子太傅,已经有托股之意,如今自己年纪大了,用卫绾做丞相并作为托孤大臣再合适不过。
有了丞相,还需要个帮手—御史大夫!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虽然并列三公,但是按照汉朝管制,御史大夫比以上两位都是要低半级,经常扮演丞相接班人的角色,卫绾虽然可以托孤,但是年纪大了,找个帮手也是有必要的,人选刘启早就考虑好了—直不疑!
直不疑是南阳人,最初也是文帝下属的一个小秘书,执掌宫廷警卫工作,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个家伙回家把别人的钱不小心拿走了,失主以为是直不疑拿的,就来找直不疑,直不疑也不争辩,就说是自己拿的,还拿出钱来赔偿别人。后来拿钱的郎官回来把钱还给了失主,失主这才知道错怪了直不疑,因为这件事情,直不疑的名气大了起来,大家都认为直不疑是个长者,好人。
说实话,今时今日在看这个案例觉得非常奇怪,被人冤枉不申辩是一件很傻的事情,虽说听起来道德高尚,但是这种道德对社会起到了一种负面作用,因为超出普通人道德极限的行为是无法模仿的,如果整个社会都把一种不可能的行为当做学习目标,整个社会都会变得很虚伪。
但是直不疑得到了好名声,不久被升为中大夫,做了新官以后,直不疑很快又被卷入了一起桃色事件。
说是卷入,因为这件事情非常无厘头,起因在于:直不疑长的太帅!
长得帅不是我的错,但是有时候长得帅就是你的错,别人如果想找你麻烦,总是有理由的。
因为朝廷上出现了一则流言:直不疑长的很帅,所以和嫂子有奸情!
长得帅就和嫂子有奸情,这个推理太强大,不知道这个造谣的人是不是研究陈平研究的太投入,把直不疑当做陈平了。
直不疑也不申辩,也不澄清,直到有一天有人朝堂文武百官面前说起这件事情,直不疑才淡淡的说道:其实我没有嫂子!
所有人听到这个消息目瞪口呆,谣言不攻自破!
直不疑的名气更大了。加上直不疑平时做事低调,萧规曹随,不显山不漏水,简直就是卫绾第二,刘启是个十分多疑的人,对臣子的道德素质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审美,所以十分欣赏直不疑这种类型,有卫绾和他两个人一左一右,太子年轻也可高枕无忧了!
但是刘启这一系列举措又得罪了人,这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最不想得罪的人—老娘窦太后。刘舍下岗以后,窦太后想把自己的侄子窦婴捧上丞相的位置,虽然之前因为刘武做太子的问题姑侄之间有些误会,但是经过七王之乱以后,患难见真情,骨肉亲情突飞猛进,加上窦太后年纪大了,开始担心千秋万世以后娘家人的生计问题,如果能把侄子捧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光大窦家门庭指日可待。
于是窦太后隔三差五在儿子变迁表露出要求重用窦婴的意思,刘启和表弟窦婴的关系还不错,但是用窦婴做丞相刘启却十分不乐意,只因为窦婴武将出身,平时做事比较张扬,喜欢拉帮结派,刘启是个多疑的人,对窦婴有些不放心,这话对别人不能说,对自己老娘说也无妨,所以窦太后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觉得儿子说的在理,也就不在言语,但是这事毕竟有些不舒服,她一不舒服,就有人要倒霉了。
原来窦老太太虽然没有上过什么学,眼睛也不太好,但是是个十分好学的人,自学黄帝老子等当世名著,自觉学有所成,加上老公刘恒十分推崇黄老无为之学,久而久之,在窦太后心目中,黄老无为之学就是圣经宝典,是大汉国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所有人都的学。而卫绾直不疑等人都是儒学专业的,窦太后一直就不喜欢,长期以往,朝廷里因为专业方向问题经常爆发争吵,最有名一次就是黄老派黄生与儒学派辕固的争论。
正方黄生认为:商汤王,周武王都是乱臣贼子,因为他们的大王有过失,做臣子的不但不帮助大王改正过失,还起兵造反取而代之,不是为臣之道,所以是乱臣贼子。
按照君臣礼仪,黄生说的话有道理,皇上有过失,大臣是有责任的,武死战,文死谏,大臣不劝谏到死,反而把自己老大整死取而代之,不是乱臣贼子是什么?
反方辕固十分不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夏桀,商纣都是无道昏君,商汤周武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