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一战
将领有了,刘彻的心里又开始长草,有粮,有兵,有将领,匈奴挑衅我,我为什么不打他!完全不符合我混世魔王的性格!
但是打,需要有打的理由,对匈奴作战,意味着要调动全国的力量,绝对不是一时冲动或者是随便想想就能解决的。&40;&29378;&95;&20154;&95;&23567;&95;&35828;&95;&32593;&45;&119;&119;&119;&46;&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107;&114;&41;
刘彻需要一个机会,或者说一个借口!
元光二年,匈奴派人来长安请求和亲,自从中行说死后,匈奴对汉朝的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说边境地区骚扰不断,但是大多数以非官方,小规模为主,主要目的在于偷鸡摸狗,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匈奴内部主和派开始占据上风。
而在汉朝内部,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再一次被摆上议事日程,此时的刘彻已经彻底掌握了权力,上到丞相御史,下到保安、门卫,都是他提拔的自己人,但是这并不意味所有人的意见都是一样的,关系到大是大非,尤其是在对匈奴的政策方面,朝堂上就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以大行令王恢为主,大行令,是汉朝掌管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官员,理论上来说,大行令应该是朝廷中对匈奴比较了解的官员,事实也是如此,王恢出身边塞,与匈奴打交道多年,但正是因为他的出身经历,王恢从小对匈奴就怀有刻骨仇恨,一直希望有机会可以推动对匈奴作战。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了朝廷对匈奴政策转向的机会,所以大力进言:要改变以往的鸽子外交政策,转向强硬,最好打几仗,打垮匈奴。
王恢的这部分人,可以称之为主战派!
另一部分是以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作为御史大夫,韩安国虽说也有带兵打仗的工作经历,但是文人出身的他天然对动武抗拒,尤其是主动出征。在韩安国看来,汉匈关系并没有紧张到需要动武的地步,一旦动武就意味着生灵涂炭,百姓遭殃,而且匈奴地域辽阔,居无定所,不是七王之乱时期,一城一地,只要想打就一定能打下来,打匈奴就好比是重拳砸棉花,有劲使不上,况且劳师远征,天时地利一条也不占,还同意被人偷袭,所以坚决反对。
坦白的说,韩安国的观点是十分有道理的,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从春秋战国到楚汉战争,中原地区的战争一直以争夺一城一地为主要作战方式,而匈奴随着水草迁移,是个典型的马背上的民族,与这样一个敌人开战,原有的作战方式都不适用,要想使用新的作战方式,又不是一时半会所能实现的,作为御史大夫,有义务阻止没有准备充足情况下的军事冒险。
韩安国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支持,刘彻虽然有动武的意向,但是看到大家都不同意,就不再坚持。
看起来,双方马上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和谐美好友善的和亲之旅!
黑绵羊出现了!
雁门郡(就是今天的山西代县)马邑县有个土豪叫做聂壹,是个闲不住的事精,这位老兄已经家当十分丰厚,却不想好好过日子,不知道是不是武侠看多了,满脑子都是金戈铁马,大漠狼烟,以踏平匈奴封万户侯为己任,一心想找个机会报效国家,但是匈奴不怎么到马邑去,让他十分失落。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聂壹亲自到长安面见王恢,希望可以以自己为诱饵,诱惑匈奴进攻马邑,然后汉军在此设个口袋阵,把匈奴包饺子。
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的爱国!
要不要开战是一回事,为什么开战是另外一回事,绑架整个国家成就自己万户侯的理想,是不是可以称为爱国贼?
王恢本身就是个好战分子,在朝堂上被韩安国怼回去以后十分不服气,但是苦于没有有效的作战计划,无法说服其他人,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现在有人主动上门要求献身,自然求之不得。
王恢再次把对匈作战的计划上报汉武帝,不出意外,再次遭到御史大夫韩安国的反对!
理由依然是老套路:匈奴地域广大,人口稀少,对匈作战无法抓住重点,且劳师远征容易被敌人偷袭。
王恢微微一笑,等的就是你小子这段话,但是这次我已经准备好了,我们不劳师远征,而是引诱匈奴上门,关门打狗,在我们的地盘收拾匈奴,如何劳师远征,如何抵御辽阔。
韩安国准备了一大堆理论,这才发现原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王恢的计划反其道而行之,好像也有点道理。
韩安国不反对,其他人也就不再说话。
刘彻等的就是这效果,一声令下:武帝时代第一次对匈奴作战开始了!
作战计划第一步:聂壹回到马邑,准备了大量的钱财,潜入匈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老话不但适用汉朝人,同样适用匈奴人,毕竟谁都不想和钱过不去,匈奴烧杀抢掠说到底不就是为了几块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