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正要做的,其实只是用于矿车的小型轨道。而矿车用在哪,就是很显而易见的事情了。
现阶段,不管是造火箭上太空,抑或是手搓军用级钢板造航母,都不比加快铁矿矿区的生产速度还要重要。
要提供电动工具或气动工具是件很不切实际的事情,不是林文理不会造,而是现阶段做不到。但是做得到的合格矿车系统与滑轮,确实可以提高矿石的生产速度。
至少可以不需要太多人手,在狭隘的坑道内,不停地将挖掘出来的矿石用箩筐加扁担来运送到矿坑外。
尽管现阶段钢铁厂的人员需求是满溢的情况,所以有大量人力可用在铁矿的生产上。但是这些人力终究要抽回来的。
而且大量人员在坑道里协助运送矿石,其实只是提高矿坑的风险以及矿区的补给负担。甚至有时还妨碍了挖矿人员的作业、轮班,这才是拖慢速度的部分。
倒不如把轨道铺好,放一辆矿车。收集好一定数量的矿石,就让人将矿车推出来。节省了人力,取得至少和用大量人力运送的相同效率。
这样的做法本就是林文理所预定的矿坑型态。而不是任由那窄小的坑道变成车水马龙的闹市,担着扁担的苦力摩肩擦踵,将坑道底的矿石给运送出来。
那么为了建立一个适用的矿车系统,轨道与矿车必不可少。这当中还包含了轮子、轮轴、轴承等物,都需要大量生产。
这又和之前的工具,如铲子、十字镐等的大量生产需求有些不同。
工具是分别使用的,所以哪怕每一把工具间存在着差异,也不妨碍工具发挥其功能。除非某把铲子真的被打造得歪七扭八,让人分不出这是铲子还是锯子。
但是矿车系统中,不管是铁轨或轮子、轮轴等部件,对于误差的容忍范围当然还是有,但误差愈小愈好。要做到这点,可不是靠铁匠手工抡锤就能搞定的。
纵使每人发一把游标卡尺,严格要求完成品要在误差范围内,或许可以改善情况。但是问题来了,这么做的生产效率能有多高?
也就是说,预定给矿区使用的矿车系统,将会是真正考验汉津钢铁厂复苏,进行工业化大量生产的第一道关卡。而铁轨,又是这道关卡的第一项小难关。
为了满足制造矿车系统所需零组件的需求,林文理又开始设计起所需要的工具和模具,并且用打铁炉手工打造出来。
与此同时,他还分心二用,将先前已经打造好的高炉、炼焦炉零件,指挥弟兄们将其装配起来。
且在装配好后,也不是就此无所事事等开工。反而是让弟兄们借着设备尚未正式运转之便,开始演练起操作流程。
一旦开始产铁水,从焦炭到炉渣,每个环节的危险性都是致命等级的。因为这些高温的东西,可以很轻易地把一个人烧穿。
任何疏忽大意所造成的破坏,不要说拖慢钢铁厂重建进度或经济损失之类的小事情,凡是被波及到的人,很有可能没机会领伤残补助,而是能直接让他们的家属领取丧葬补助。
那种事情,林文理当然不允许发生。他可不想给自己主导的工作设什么伤残指标,在某个数字以下就算是合格的。他对这种事情的接受程度,就是零发生、零容忍。
有空载演练的机会,他当然不会放过。毕竟在原本的设想中,自己也就能在实际操作中,指挥并监督着弟兄们而已。
可以想象,在上千度高温的铁水前,哪怕只是靠近,也有可能被蒸气灼伤。更不用说跌进铁水里会是什么下场。
在那种情况下,让一群什么都不懂的生手进行操作,是一件多么可怕,且多么不负责任的事情。可以的话,林文理也不想这么做。
但在原定的计划中,自己一个人必然分身乏术,不可能亲自操控着每个环节。所以最大的限度,就是一边亲自操作最危险的部分,一边向弟兄们解说,并且希望他们尽快吸收、成长。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汉津钢铁厂的重建进度,已经稍微跳脱了计划。严格来说,是比表定进度还要稍慢一点,但幸好没有慢上多少。
原定在一个月的时间,第一座修复好的高炉就该产出铁水来。如今高炉、炼焦炉等设备确实也修复好了,自己都开始构思与动手制造其他设备。
拖延的主要原因,是铁矿石的量还没累积到安全线以上。贸然开工,很容易在之后的作业中,发生材料短缺而中断的情形。